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2012 蓝天杯论文:乡土资源“竹”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指导与运用
乡土资源“竹”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指导与运用摘要:陈鹤琴先生指出,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的得到发展,而如何在活动区,挖掘自身优势,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活动课程体系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要深思和探索的问题。一、“竹”的巧妙开发《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陈鹤琴老先生也强调“活的教育、活的题材,要到田间去,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的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我园是所农村幼儿园,地处偏僻,随处可见竹子、竹林。同时,能见老人在门口编竹凉席、竹垫、竹篮、竹筐等,我园部分小朋友的家里便是做这个行业的。我镇竹子资源相对丰富,我们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制作了一系列的竹子教玩具:竹杆、竹高翘、竹马、竹圈、竹梯、竹推车、竹篮、竹筷、竹瓢、竹锅铲……开展以“竹”为系列的活动。我们根据材料的特性和幼儿年龄特点,利用同种材料在各种活动中创造出不同的玩法,促进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中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教育。1、安全性在利用“竹“开展游戏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在幼儿园,安全工作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保护幼儿的身体乃至生命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前提,只有保证了竹制品本身的安全,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材料的投放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但是由于“竹”本身坚硬的特性也隐藏着危险,所以首先在投放之前,我们将这些材料进行裁剪、去角、磨光,保证无尖角、无棱角、无竹刺,确保材料自身的安全性;然后我们对幼儿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安全教育,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最后,我们还与幼儿一起制定了合理的区角活动的活动规则,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各区角的醒目位置进行张贴,多种角度切实保证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当然,对于大的竹制玩具,我们选择安全的地点,设计安全的游戏。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活动的安全开展,避免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让幼儿开展民间游戏“爬竹架”、“攀竹梯”时要注意幼儿爬竹架和攀竹梯的高度,以免摔伤;开展“挑幡”、“舞龙”、“踩竹跷”、“骑竹马”、“滚竹圈”等游戏时要选择宽敞的地点,以免幼儿发生碰撞;开展“挑竹签”、“编竹筐”、“竹筒捣米”、“玩竹陀螺”等游戏时要考虑到原材料的卫生、安全,以免戳伤。2、全面性“竹“可以制作成竹筒、竹根、竹条、竹丝、竹篾、竹枝等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点,我们根据竹制品的不同特点从活动的不同创作手法进行了全方面的开发。在音乐区投放竹编钟、竹腰鼓、竹制节奏乐器、竹匾、豆等等,支持幼儿开展音乐表演活动;在农家乐区投放竹餐具、竹乡各种蔬菜、竹家具、竹车等等,供幼儿开展特色服务;将细竹节、竹篾、竹丝等染好色投放到生活区;将竹根、竹、竹屑、竹壳材料等投放到美工区进行装饰、上色、造型、拼搭等活动;将竹片、麻将席片等投放到益智区;将竹筒、废竹板及锤、钉、锯等投放到木工区……支持引发孩子开展各种活动。3、适宜性幼儿阶段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生理和动作特点都不同。我们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的需要,还精心选择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游戏。如:小班幼儿易掌握单一的动作,喜欢玩同一类的游戏,以独立运动为主,我们就开展“骑竹马”、“竹筒捣米”、“滚竹圈”、“玩竹陀螺”等游戏;中班幼儿能掌握简单的不同的动作,喜欢集体游戏,对合作性运动有兴趣,我们开展“爬竹架”、“攀竹梯”、“过竹桥”、“玩竹筛”、“玩竹筒水枪”等游戏;大班幼儿能掌握技巧动作,会动脑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喜欢玩创作性、变化性大,竞赛性强且运动量大的游戏,我们开展“舞龙”、“竹制水渠和水车”、“踩竹跷”、“编竹筐”、“跳竹竿”、“竹筛刺绣”等游戏。因此,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游戏,促使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二、利用“竹”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活动课程如何通过挖掘本地丰富的自然、社区、民族历史、文化等乡土资源予以补充,以达到同样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呢?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与生活经验,将大自然作为孩子的重要课堂。在宽阔的田野,弯曲的壕沟,起伏的小土丘上,我们组织了活动《跳田埂》、《赶小猪》、《匍匐前进》、《小青蛙跳荷叶》等,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热情远比在坚硬的水泥路面上开展要高得多,它更有效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农村,沙、石、土随处可见,孩子百玩不厌,于是我们去掉繁琐的搬运环节,直接在田埂上、小路边、沙地里开展了活动《玩泥巴》、《泥画》、《沙画》等活动,大大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可不受条件及一些常规的限制,思维能得以极大放松。将课堂设在户外大自然是一种更好促进幼儿思维与想象发展的形式,而将自然物引进课堂则又是一种亲近幼儿生活,更好促进幼儿多种能力提升的好做法。玉米、稻草、麦秸、竹是幼儿熟之又熟的自然材料,活动中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极大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些自然材料唾手可得,幼儿可尽情探究,极大促进手工操作技能的提高。农村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不同的土质、不同的阳光条件、不同水分的植物生长情况,能引发幼儿不同的思考,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家乡的竹子》、《神奇的中药》《家乡的斧劈石》、《山芋的生长过程》等活动随之诞生。让幼儿聆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用形体演示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不失为艺术活动的一种创新,秋叶落、花开放、蝶飞舞等自然现象在孩子们细心观察与感知下被栩栩如生的展示在大家面前。孩子们在这些贴近生活内容与经验的活动中得到了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情感的激发、能力的提升。三、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用法,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注重拓展思路,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利用率,使我们的本土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1、竹乡资源在环境装饰中的利用原本是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幼儿园却成了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种子、石头、落叶、树根、干草、竹片、竹节……无一不成了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天花板装点得生气盎然,富有情调。这是自然与审美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是劳动与审美相融的艺术熏陶。这种观察、收集、设计、创作、欣赏……对孩子发展意义深远。2、一种材料的递进延伸使用材料一次使用后,我们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为其它区角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小朋友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大班幼儿用竹席边角料做图书,让中班幼儿用在语言区讲故事;大班幼儿做好编织框架,再让中班幼儿编织,编好的竹筒花篮还可用来做表演游戏;将幼儿的手工作品用于环境创设,用于角色区的工艺品商店等……3、一种材料在多个活动区使用我们注重在一物多玩中充分发挥原材料的使用价值。拓展思路,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利用率,使我们的本土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竹筒:在美工区可用来绘画、在音乐区可作打击乐器、在科学区做动力小船、在运动区作梅花桩等;竹丝:在美工区作线条表现物体特征、在生活区可进行编织、在益智区用来玩小棒游戏;麻将席片:在生活区用于做衣服、在益智区用于探索数的关系、在美工区用于做手表等工艺品;竹笋壳:可用于主题墙布置,用于美工剪贴、用于做娃娃……四、教师指导的有效发挥由于幼儿人数多,幼儿与教师的接触频繁。在活动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理解幼儿,关注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1、材料的投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可见,材料是为服务的,在区角中投入竹资源材料能增强孩子操作的兴趣,但是如果投放方式或者投放数量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⑴新材料投放前要让幼儿先熟悉材料如在投放竹筒之前,应该通过认识竹筒、玩竹筒等形式了解竹筒的性质、特点,这样就会很好的避免幼儿在过程中玩的兴趣超过了美工操作的兴趣,达到很好的预设效果。⑵材料要适量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情况适时增减,保证幼儿最佳的操作状况。如大班幼儿绘画区让幼儿在竹筒上添画,教师所提供的竹筒数量就必须与幼儿人数相符,太少幼儿要争抢,太多的话,幼儿又不会专注于自己手中的材料,为了多拿一个竹筒他会对前面的操作不专心,达不到良好效果。教师可以多准备几个但事先不出示,等幼儿完成一个作品后,教师拿出来进行奖励,鼓励幼儿的创作愿望。2、教师的指导要做到“点”“面”结合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要做到“点”“面”结合,即参与指导的教师要有不同的分工,根据不同的记录表观察孩子的情况,进行即时指导。我们根据幼儿美工区角活动的实施过程,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表格供教师记录,其中表一的记录者是班里的其中一位教师,她负责记录班里幼儿活动的大体情况,是一个比较粗放的记录表,即“面”上的指导;而表二则要求班里的另外一位教师直接参与到某一具体的活动中去,从头至尾参与其中,并具体详细地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在活动结束后予以评价及反思,即“点”上的指导。这样通过两位教师由点到面的参与活动过程,及时地了解孩子活动情况。3、活动的评价要促进幼儿的能力提升每次活动结束,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出现的问题、新的表现和玩法,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相互启迪、示范推广新玩法,大胆表现自己的能力。(1)评价要有针对性对幼儿活动的评价,要有针对行,切忌泛泛而谈。评价可以依赖于教师对幼儿在活动的观察,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可以为区域评价收集资料。教师通过观察不同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记录下幼儿有典型性的行为,积累不同层次的作品,为区角活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2)评价要有提升活动的评价中教师的提升很重要,教师要运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对本次活动进行提升,帮助孩子梳理经验。如中班竹叶粘贴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粘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动物造型的,在评价时教师就可以说“今天小朋友真棒,利用竹叶开了一个动物运动会,动物们可开心了。不过,那些水果呀,交通工具它们可不高兴了,它们希望小朋友下次也用竹叶来和它们交朋友,好吗?”通过教师的语言评价,使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认识,同时对物品的归类知识又得到了提升。五、体会与收获经过了两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有效利用“竹”开展活动的多重教育价值是显而预见,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乡土资源以其独有的魅力感染了幼儿教育,通过土乡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我们孟幼的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探索、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获得了独特的发展;使我们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到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从注重学习结果到关注孩子活动过程,资源观、教育观得到了提升。走进孟幼,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乡土气息,空间布置、环境创设、活动材料,无不显现出乡土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着适宜的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的新理念。竹子、稻草、麦秆、斧劈石……这些在农村随处可见的东西,都成了良好的教育素材,它们给孩子带来了快乐,给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给幼儿园带来了活力。参考文献:[1]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云南省通海县第一幼儿园课题组,2006(1):P19-20[2]高玉峰、高美婵.《挖掘农村乡土资源,优化幼儿素质教育》[J].153-154[3]钱叶月.《论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前沿,52-53[4]蔡建芳.《让乡土教育资源“动起来”》[J].练塘幼儿园,新思考网[5]杨静.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幼儿教育,2003(7)[6]肖莎.谈乡土资源的利用.早期教育,2004(12)[7]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2006(1)[8]倪冰、陆佩珍.《多彩环境中成长——农村幼儿园环境教育实践》
本文标题:2012 蓝天杯论文:乡土资源“竹”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指导与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7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