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文试题分析与点评东山二中语文组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2),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3)?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6)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1.(6分)(1)而闻者彰(2)谈笑有鸿儒摇(3)问君何能尔(4)随风直到夜郎西(5)望帝春心托杜鹃(6)寻常巷陌(二)文言文阅言(15分)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张祖传[明]张岳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摘编自《小山类稿》)[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B.即以其事属之摇属:交付。C.无逾祖矣逾:超过。D.不可胜计胜:尽。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于职尽责的一组是(3分)①闽中法令严核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④为治当责实效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3分)译:。(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3分)译:。(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答案:(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冯云卿靠放高利贷挣起了一份家产,因投机公债库券,很快就亏折了,但他不承认是自己失误,而认为是运气不好。(《子夜》)B.觉慧去看生病的祖父,祖父对他说,冯家的亲事不能不提,要他去把二哥找回来谈这件事,但是觉新等人却把觉民藏了起来。(《家》)C.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得知后,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去世后的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欧也妮·葛朗台》)D.伽西莫多因为出奇的丑陋,没有参赛却意外地当选为愚人王。当有人称他是十全十美的愚人王时,伽西莫多激动地说:“谢谢!”(《巴黎圣母院》)E.押解马斯洛娃这一批人的火车就要开了,涅赫柳多夫去为她送行。见到他,马斯洛娃很高兴。涅赫柳多夫告诉她,下一班火车他也去西伯利亚。(《复活》)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答案:(第一问)吕布(第二问)【要点】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冶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答案:(第一问)贾宝玉(第二问)【要点】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第三问)【要点】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意思对即可。)(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答: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年10月28日)10.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3分)答:12.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3分)答:答案: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意思对即可。)(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祖屋农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
本文标题:【原创】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文试题分析与点评(共102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7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