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
朱家珑谈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关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课程性质的科学定性昭示着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1993年试用《大纲》2000年修订版《大纲》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1993年试用《大纲》:“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2000年修订版《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提出是对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大贡献“人文”的内涵是很广阔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涵盖在内,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人文”并不排斥“工具”。真实把握“人文性”的真实内涵和历史本意2、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真正复归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科学操作一是仍在“思想性”甚至在“政治性”的意义上使用着“人文性”,把“人文”当成了“思想”的同义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的是空泛的思想教育的资源,忽视的是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最终使思想教育流于形式。二是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矫枉过正”的策略,丢弃了语言文字学习,架空地“彰显”人文精神。对“人文性”误解主要表现在:你在教学汉字的时候,让学生做到了规范、端正、整洁,学生怎能不感受到汉字形体美?你在引领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怎能不感受到汉语的韵律美?阅读教材课后安排的朗读、复述、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感悟段篇的情感、意境以及读写迁移等识字教材的“词串”、“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等汉语拼音教材的“情境图”、“语境歌”、“表音表形图”等教材编写样式和教学实验操作上力求突出:习作教材,更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地统一在一起了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仍然离不开训练二、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训练”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第四点“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明确提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对课标中关于“训练”表述的解读第二、训练的对象要侧重于语文的基本技能;第三、训练要适度,要控制强度,要防止重回机械训练、机械练习的老路,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四、训练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第一、训练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要注重语文积累、感悟和运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必须在心和眼之间,加用口和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老着眼于学生成长、心灵发育、感情充沛的、增加“底气”的训练,是实实在在“为人生”的训练。吕叔湘先生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张志公先生讲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操作技能主要靠肢体操作动作可以进行分解训练心智技能主要靠心脑来操作2、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呼唤理性的训练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心智技能强调的是形成整体性很强的、具有高度自动化的技能。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我们并不需要重归题海战术,不需要重拾烦琐练习我们需要的是注重整合、注重情感、注重发展、注重创新的训练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呼唤训练的理性回归——分解视频三、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考试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1、进一步认识评价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抓好评价的改革,就是抓住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牛鼻子”。从一张试卷、一个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命题人员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都影响着考试这种文化现象的走势。1)明确评价功能。2、进一步加强对语文课程评价的研究,使评价服务于教学,推动课改的深入开展一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二是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强调评价必须有助于教学改革,能够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三是改善课程设计,优化教育资源,强调评价应该为完善、优化各类课程设计提供帮助,应该推动课程的实施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评价有三大功能:2)优化评价内容。“课标”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3)创新命题形式。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要通过试卷命题,把考试、教学和“标准”的理念统一起来,融为一体。3、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和制度,创造简便、灵活、动态化的评价方法2)改进评价方法。1)完善评价体制。3)改变衡量方式。四、关于教材选文兼谈课外阅读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传统国学思想和现代创新思维的结晶蒙学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经学教材“四书”“五经”文选教材《文选》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的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苏教版教材的选文正是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立足于“小”字,强调了“语”字,努力体现典范性、启蒙性、基础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2、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想途径第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体现时代精神。第二强调方法,注重培养,促进习惯养成。第三自主选择,合理推荐,提高阅读效率。如何来抓好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呢?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8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