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特色
南京师大现代文学课程主要特色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突出的教学特色,主要有以下几项:1、建立课程群教学体系,探索课程群分层次教学规律,从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系列选修课程,并将这三个层次作为一个系统来建设。2、建立教材体系,抓高质量的系列教材的建设,以教材的系统建设带动课程群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自1999年起,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研究性系列选修课程等三个层次都出版了相关教材,并产生了较好反响。3、建立教研互补互促体系,注重教学规律的研究,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注重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方面的转化,抓授课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做到既遵本循纲又不照本宣科,力保每一门传授给学生的课程都具有较高水准和相当深度。4、建立教、学互动体系,抓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锻炼,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一方面大力支持学生开展与专业课有关的课余实践,另一方面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科研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常规性讲座,培养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力。5、建立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体系,以教学名师为主导,树榜样,带群体,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团结协作精神,水平齐全,认真敬业的教学队伍,形成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南京师大现代文学历史沿革本课程最初开设,是在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春天,开设对象是文革后第一届(1977级)本科生,开设时间是一年,每周4节,共160课时。当时,本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偏于老化,所采用教材也比较陈旧,但本课程教师还是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吸取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可行的新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1985年前后,本课程开始了新发展,以老教师秦家祺为主导,以青年教师朱晓进为中坚,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创新。首先,在教材上,经历了多次筛选和甄别的过程,先后采用过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张钟等?η笱≡Х┬路椒ǎ滩呐涮追庞?电影、播放录音等)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96年以后,朱晓进成为本课程的负责教师,他在自己努力探索现代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注意加强对本课程教学人员的培养和辅导,为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首先,他提出了将本课程人员“博士化”的口号,努力优化本课程人员的知识结构,鼓励本课程年轻教师外出深造,同时?σ詈槌薪淌诘雀卟Ш脱芯苛α萄Ф?力狠抓教材建设,使以往由选择别人的教材进入到编撰自己的教材的新阶段。朱晓进自己承担了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的主编工作,还组织本课程其他教师参与这项工作,同时,还组织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鲁迅概论》等适应多个层次的多种教材,使教材建设真正成为了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第三,他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他明确了本课程教学应将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的基本精神,改革了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教学传统,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创新??,增大了教学时数,总课时由以往的160课时增加到200课时,并主持开设了“学术研究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新课程,增添了新的教学设备,为现代教学理念的实施创造了时间上和物质上的充足空间;第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开始进一步强调现代化的方向,特别强调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一传统课程现代化,在教学方法上,既重视基础?Γё髌νü嗝?体课件、录像、幻灯等多种方式展现出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尤其是1996年以来第3个阶段的发展,本课程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也形成了一个以朱晓进为主要负责人的优秀高质的教学队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学生们普遍表示出对本课程的高度兴趣和喜爱,同事、同行专家也做出了高度评价,而且,学校、省教?夭棵哦员究纬桃脖硎玖顺浞值目隙ê椭С┦Ψ洞笱ё?有影响的课程之一,在江苏省内甚至国内同行中也卓有声誉。杭州师范学院现代文学课程特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杭州师范学院精品课程之一,由人文学院李标晶教授主讲。该课程具有以下特色: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有成熟的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有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规范、练习册、自学提示、网络教程、题库。有比较合理的、成熟的选修课系列,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和质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史论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审美与教育结合。暨南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特色本课程是面向侨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特色主要表现它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上;以及解决复杂、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教学内容与特殊教学对象之间的矛盾上。因此,本课程显示出以下两个特色:☆本课程的特色之一是因材施教我们充分考虑侨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文学历史规律的揭示、经典作品的审美分析以及中国新文学传统的世界性影响与变异为重点,适当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所固有的意识形态性,适应侨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的特色之二是教学与初步的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通过“立体培养模式”的实施,努力克服学生基础薄弱与理想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模式对于高等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来说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与内容☆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将本课程建设成适应侨生教育,具有暨大品牌特色的、名符其实的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暨南大学作为一所侨校,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生长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接受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圈层的基础教育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我们的生源地主要是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几十年政治的阻隔,在这些区域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色彩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多元并存使得暨南大学的侨生??作为暨大专门从事侨生教育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教育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要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就必须在研究中建立方法体系。《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侨生)不仅有自己本专业的复杂和深度,而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都对本课程提出了改变一般高等院校《中国现代?У洗笱еΦ目缥?要原因。我们设想,《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改的重点,应立足于它特殊的教育对象和特殊的教学内容上,以此为出发点建立高校跨文化教育的方法体系上面。从2005年起,本课程组开展以“立体培养模式”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改革。这一教学模式所谓的“立体”指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堂内外、学习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的改革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具体措施有:设立“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利用、发挥主讲教师、助讲教师各自的研究专长,最有效的传达文学史知识;设立“课程导师制度”,在课堂内外,通过现代通讯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辅导;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现有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初步的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保持教师梯队的活力。(一)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合的制度。《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近年来的一门显学。这不仅表现在研究队伍的庞大上(据保守估计全国从事本专业研究与教学的队伍在1,0000人),更重要的是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极大的拓展,这导致了本专业形成了深广的学术积累。面对如此深广复杂的学术积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把握住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前沿,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国内高等院校中文系难以讲授的课程。为了解决本课程深广复杂的教学内容与个人学术积累之间的矛盾,本课程的“立体教学模式”设立了“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相结合的制度”来解决之。即发挥五位主讲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把最准确、最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播给学生。同时选择本专业德才兼备的在读博士生、在站博士后作为助讲教师(其数量视学生的数量而定)为学生讲述重要的作品,以课程导师的身份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二)课程导师制度的建立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多是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侨生。由于几十年来政治的阻隔,导致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与内地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往往缺少学习本课程所应该必备的中国现代历史知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体认;缺少学习本课程的必要的个人成长文?У娜贤?结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内地学生。这样就造成了本课程特有的矛盾:本课程深广的学术积累与教育对象(侨生)特殊性的矛盾。高等院校中文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形势,不能解决上述矛盾。为了适应这样特殊的教学形势,解决这一矛盾,本课程组建立了课程导师制度。即以助讲教师充任课程导师,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和研究工作。每位助讲教师与固定的4-6位学生保持联系,经常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或者通过网络近距离的辅导学生进行读书,解答他们无法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的疑难,指导他们从事初步的研究性工作。这种课程导师制度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和教学。近来的教学效果显示,课程导师制度增加了学生对本课程的亲切感、认同感,引起了他们的学习、研究兴趣。(具体效果请见网络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师生答疑与互动”)本课程依托暨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网站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网站中的互动系统,构成学生与教师的网络交流平台。附: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导师与学生名单(三)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来自台港澳,他们特殊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缺少必要的认识和兴趣。他们多元的文化背景也注定了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不会有很高的认同性。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程选择以经典作品赏析的审美教育与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嘟岷系慕萄Х椒ɡ】ǖУ镊攘Α?所谓“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史学习”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以讲授现代文学史中“文学性”演变的轨迹为主,不去过多的纠缠意识形态的演变。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常常受过去与政治革命文学史观的影响,把本课程讲授成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注脚,而“文学”史的演进却讲的比较少。本课程在面对侨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时,有意识地加强了文学本身演进史的讲授。同时,“以审美教育为主”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还是通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的研读来完成的。在本课程的教学学时安排大体上是:“文学思潮与运动”占1/3、“文学体裁演进”占1/3、“经典作品解读”占1/3;这种学时安排突出了“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所谓“初步的文学史研究实践”指的是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解决他们感兴趣的文学史问题。任何研究都是来源于好奇心,而对中国现代文化并不熟悉的侨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常常来源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性认识上。这是我们的“初步的文学史研??为什么要建立在审美教育基础之上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本课程组的教师已经通过与学生的多次交流,引导他们开始摸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门径。(具体成果见“学生实践论文”)在每轮讲授结束之后,我们将以出版学生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展示这些成果,同时激励学生的研究探索热情。(本论文集的出版已经列入本课程的发展规划中)这样,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们通过自己兴趣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比较独特但清晰的认识。(四)在保证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依托本科生教学,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探索青年教师培养与博士生教育的新路。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梯队成熟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立体教学模式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助讲教师、课程导师制度的设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同时本课程组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一对一的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三对这样的对子:朱寿桐-徐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9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