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名家简介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名家简介一、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集中反映了梁启超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一书除小引外,分成两大部分,先论作文法,后论教授法。这部专著实质上是一部以写作教学为中心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中学国文读写教学的高师国文教学法教材。一、重视文言文1.中学国文教学以文言文为主中学国文教学不仅讲读是文言文,作文也允许用文言,文白均可。2.反对把白话和文言划分等级认为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无所谓高下,文白之争不成问题。二、作文教学的方法(一)重“实用”1.学习实用价值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功能因素,划分为记载文、论辩文、情感文,作文教学要重在实用。指导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使用价值最大的文章。2.安排教学内容从易到难进行他根据文章内容的难易程度,对记载文和论辩文进行了详细分类,要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从易到难依次进行。(二)明“规矩”如何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是极平实简易且经过一番分析有途径可循的,是可以教可以学的。规矩就是作文的法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任何文章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第二个层次是各类不同的体裁的文章的不同作法如记载文的两大原则:一要客观的真实,二要叙述有系统。论辩文也有两个最紧要的条件:一是耐驳,二是动听。通过大量范文,主要是史传类,也包括记、序、论等类,详细阐说作文的章法规矩。如对记载文,以系统分类的逻辑方式,逐一辨明记述不同事物对象的不同方法,每种方法都举出具体例子,示范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详略得宜。他不但讲解看文如何看,作文如何作,还向教员一一交代上课时如何分类分期,安排顺序比例,如何从理法到实践,如何启发学生预备和讨论,如何命题和评改。非常详尽。(三)讲“实效”1.“少写多改”观梁启超认为作文教学要重质而不能片面求量。他认为作文篇数要少,用的功夫要细,反对只讲“多写”而不讲求“实效”。形成了“少写多改”观。(每学期二至三篇)2.自由练笔主张“让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即现今讲的“自由练笔”,以此作为课内作文的必要补充。(四)重“指导”教员要教学生以作文教学方法1.教学生作文的法则和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2.指导重点是为学生提供材料并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提供的方法:一是供给,即直接印发资料;二是口授,即口述材料;三是指定文件,即指定阅读材料。3.作文评改应该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的“评改宜专就理法讲,词句修饰偶一为之”。三、阅读教学的方法(一)教授要分期分类把教材分为记述文、论辩文两类,主张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分类教学。(二)文章要分组阅读认为文章不能篇篇都讲,而“要一组一组地教”,通过互相比较,从中摸索规律。(三)教学要用讨论式学生读过一组文章以后,如果学生有不懂之处,先生可讲给他们听;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来讲。梁启超既主张学生自求自学,又要求教师指导“规矩”,授予方法的观念,确实切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弊。二、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指出了我国旧式国文教育的种种积弊:第一、所读的是“不通于今人喉舌”的“死语”;第二、没有适当的读本,也没有符合语言运用实际的文法;第三、在所谓的“模范文”中,又大都是偏于文学的,很少选用合于论理的实用文章;第四、不讲究教授法。一、根据新教育宗旨革新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成为贯彻新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教育宗旨包括:“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教育。语文教育的形式:“其依准文法者属于实利(智育),而依准美词学者,属于美感(美育)。”语文教育的内容“则军国民主义当占百分之十,实利主义当占四十,德育当占其二十,美育当占其二十五,而世界观则占其五。”在语文教育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语文教学同整个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使语文科成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宗旨的一门重要的又是独立的基础课程。二、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实用是为了“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以适应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所以应掌握适合于应用文的语言工具。一类是应用文,是广义的应用文,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体。一类是美术文,主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三类文学体裁。中学国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应用文加少量的美术文。至于练习作文,则应该全是记载和说明的应用文字。三、提倡中小学国文教学要以学习白话文、学习国语为主一是用白话文表情达意明白而直接利于交际;二是文言文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四、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1、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2、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要启发学生能够掌握“公例”,举一反三;4、要活用各种教法,以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五、主张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而尤其重视美育。要求语文教材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能够引起美感,激发愉悦情趣。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三、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学国文的教授》1920《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1922(一)教学目的“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定》)1、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2、国文通畅之后,方可添授古文,使学生渐渐能看古书,能用古书。3、做古体文但看作实习文法的工具,不看作中学国文的目的。这个标准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大致相当的。(二)课程设置《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的语文科目为讲读,做文,习字,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学史,共六门。把讲读分为“国语文”和“古文”,在高年级开设“演说”和“辩论”。至于习字、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学史四项,一律删去。一、在小学未受过充分的国语教育的:1、宜先求国语文的知识与能力。2、继续授国语文至二三学年,第三四学年内,始得兼授古文,但钟点不得过多。3、四学年内,作文均应以国语文为主。二、国语文益通畅的:1、宜注意国语文学与国语文法学。2、古文钟点可稍加多,但不得过全数三分之二。3、作文则仍应以国语文为主。这种根据小学毕业生的实际程度在中学施行“两类教学计划”的设想,为以后实施分科制、选科制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三)国语文教材教法1.教材的内容(1)小说(2)戏剧与诗歌(3)长篇议论文与学术文(4)古白话文学选本(5)国语文的文法2.教法教法上主张实行“教师指定数量——学生自己阅看——课堂组织讨论”的三步教学法。在课堂讨论中,教员要引导学生研究教材的思想内容,要注重结构层次的分析,材料安排的探究和行文思路的把握。至于国语文法,当与国语文的写作紧密配合,注重实际的应用。(四)进行演说和辩论,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认为“演说和辩论”是国语和国语文的实用教法。做文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思想有条理,有层次,演说辩论最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的思想能力。(五)古文教材教法一是主张“第一年专读今人的文章”(梁、康、章等),借以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后三年应多读古人的古文”,借以明白文言文的发展、演变。二是主张在后三年将精读选本与自修古书二者结合起来。这一主张为以后把讲读课分为精读和略读奠定了基础。在古文的教法上,他提倡用“看书”来代替“讲读”。废除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法”。(1)学生质问疑难,请教员帮助解释。(2)大家讨论所读书的内容,教员提出论点,引起大家讨论;(3)教员可随时加入一些参考资料。对古书加以整理,以便学生自学古书“古书不经过新式的整理,是不适于自修的”。这“新式的整理”至少包括7项内容:(1)加标点符号。(2)分段。(3)删去繁重的,迂缪的,不必有的旧注。(4)酌量加入必不可少的新注。(5)校勘。(6)考订其假。(7)作者介绍及批评的序跋。意义:胡适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的发表,引起了关于中学国文课程建设的一场大讨论。1923年拟定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29年重新修订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工作,都是由胡适主持的。他对于中学国文课程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黎锦熙(1890~1978)我国蜚声海内外的语言文字学家,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湖南省湘潭县人。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1918年任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曾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的教授、系主任或文学院院长等职务。1945年,与许德珩等倡导成立九三学社,还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郭沫若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后更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任理事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从事语文研究与教学近70年,涉及范围很广。一、推广普通话和汉字改革——《汉语拼音方案》1916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国国语研究会,宣传言文一致,提倡国语统一,从事选定标准语运动。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后,他创制了注音符号草体,主持和参与了注音符号的修订,国音新标准的制定和《国音常用字汇》的审定等工作。1935年,他的《国语运动史纲》一书出版,该书详尽地介绍了自清末以来的切音字、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及大众语运动的内容,是国语运动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1949年后,他又积极参加研究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和检字法等项工作。二、汉语语法研究及辞典编纂方面——《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白话文语法著作,创立了自己的白话文语法研究体系,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辞典编纂方面,1923年,他促成于国语统一筹备会下设立国语辞典编纂处,1928年更名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他曾主编《国语辞典》《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增订注释国音常用字汇》《中华新韵》等,解放后又主编了《汉语辞典》《国音字典》《学文化字典》《学习辞典》等。这些工具书都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推广普通话及汉语规范化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三、语文教学方面---《新著国语教学法》、《新国文教学法》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语文教学法专著。在三、四十年代发表了许多教学法方面的论文,后结集为《新国文教学法》。(一)语文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语文的用处:一是表情达意,二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唯一媒介物”。2.语文教学的目的(P101)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的建造、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其中以前三项为主,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工具性。3.语文教学的具体任务:提出了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五项具体要求,第一次把听、说两项任务摆在了重要位置。学习普通文字…能读(读法)…自动的研究与欣赏①理解学习普通语言…能听发表用语言发表意见…能说社交上的应用②用文字发表己意能作(作法)能写(写法)艺术上的建造③扩充智识与经验…智启发想像与思想涵养感情与德性…德国语要旨语文方面(形式的)心意方面(实质的)(辅助锻炼人格)…个性与趣味的养成④(话法)(二)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具体阐述:1、关于“说法”(即说话)目的在于训练儿童“学习普通语言”,达到“能听”,并且“用语言发表己意”,即“能说”。认为“说话一项实已为本国语文教学之中心”,把它摆在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1)说法训练要先行一步。把话法教学提到语文早期训练、基本训练的高度。(2)以标准语(国语)为话法标准。2、关于“读法”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字”,做到“能读”;并与说话结合起来,达到“理解”,从而实现“自动的研究与欣赏”。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自动主义的形式阶段”的新主张,即把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应用)改造成“三段六步法”。力求符合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内在要求。(P103)指示目的,唤起学习的动机自预习预备的指导动理解(一步)预习(并欣赏)主(第一段)问疑(学生)义试问(教师)的发表(学生)形练习比较(并概括)(三步)式(第二段)应用(表演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名家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9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