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现当代小说、散文、诗歌、外国文学及应用文写作
中国现当代小说概述现代文学(1917--1949)当代文学(1949新中国成立至今)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水岭第一部分现代文学中的小说一、“五四”新文学(1917—1927)鲁迅(反封建)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把锐利的矛头指向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阿Q正传》公认为鲁迅的代表作。叶圣陶:(教育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写“灰色的卑琐的人生”,《倪焕之》是新文学中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冰心(问题小说):《两个家庭》、《超人》、《斯人独憔悴》(成名作,代表作);庐隐(婚恋小说):《海滨故人》(短篇集)郁达夫(写真小说,或称“自我抒情小说”):《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集)二、1927---1937的小说1、左翼文学:茅盾《子夜》(主人公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柔石《为奴隶的母亲》2、京派文学:沈从文《边城》(中篇)讲述了老船工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城里掌水码头的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美和善)3、老舍:《骆驼祥子》(1936年连载于《宇宙风》,1939年出版单行本)4、巴金《急流三部曲》(《家》《春》《秋》)。《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高觉慧与鸣凤、高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的爱情故事作为情节发展的主干,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家庭的罪恶及青年一代的反叛。三、1937---19491、国统区的创作张天翼:《华威先生》(讽刺小说)钱钟书《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老舍《四世同堂》2、沦陷区小说张爱玲《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3、解放区作家群: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孙犁《荷花淀》周立波《暴风骤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二部分当代文学的小说创作一、十七年文学(1949—1966)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王愿坚《党费》。2、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二、新时期文学(1976以后)1、伤痕文学是发生在1977——1980年间的重要的文学现象,是新时期率先以勇敢的、不妥协的姿态彻底地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拉开了伤痕文学的大幕,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由此得名。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冷静思索、重新审视的创作潮流。借文学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探究历史悲剧的根源,总结现实经验教训。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以这篇作品为标志,中国文学领域在1979年至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思潮。3、改革文学(80年代初—85年)“改革文学”于70年代末开始出现,80年代前半期蔚为高潮,85年左右结束。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改革文学”表现出作家们对政治生活的强烈参与精神。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长篇《沉重的翅膀》(张洁)、《腊月·正月》(贾平凹)、《人生》(路遥)、《浮躁》(贾平凹)、《平凡的世界》(路遥)、《古船》(张炜)等。4、寻根文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个追寻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热潮。主要作家作品贾平凹的“商州系列”、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道家文化)、《遍地风流》、韩少功的《爸爸爸》(湘楚文化)、郑义的《远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儒家文化)、莫言的“红高粱系列”、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等。5、先锋文学特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马原和余华为代表的重在进行小说形式实验的新潮小说。1985年集中涌现,是在外国小说影响下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因此,人们也将“先锋小说”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代表作品: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孙甘露的《访问梦境》、余华的《现实一种》等。6、新写实小说江苏《钟山》杂志从1989年第3期开始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在该栏目的“卷首语”中从理论上将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及作品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1、作品介绍写了一个叫魏连殳的人,起先是个教师,后来写文章得罪了权贵,遭到解聘。之后穷愁潦倒,靠典当过活。最后时来运转,当了一个师长的军师,到处都有人巴结,于是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却不料又得了痨病,终于病死了。这个可怜人向来不肯置办产业,一直租房,因为受了新思想的影响,讲求平等,对房东家的老年人客气,对小孩子疼爱。孤独者——极端的异类感,极端的绝望感第三部分作品赏析一、《孤独者》(鲁迅)(1)魏连殳是辛亥革命后的彷徨者和颓唐者。(2)魏连殳是一个真正孤独的人。(3)魏连殳为社会道德与主流价值所不容,又无法麻木地全然接受被迫改变后的人生。孤独的原因1)幼年失去父母,家境困顿,受族人欺凌,看到礼教的虚伪,对周围环境颇为反感;2)受新思潮影响,与腐败社会不能两立,被看做“异类”。孤独的表现1)独身一人,没有妻室,2)性情冷漠,只对孩子热情;3)报复社会,戏弄人生,郁郁而死。2、人物形象3、主题《孤独者》描述了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魏连殳被旧势力所吞噬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旧势力对进步人士的迫害。小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二是在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一)作者简介(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师从中文系教授沈从文。继承了京派作家风格,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受戒》汪曾祺(二)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所写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新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风俗化特征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3、散文化风格4、语言特点语言具有传统美,淡泊悠闲、典雅、精练。(三)简析1、创作背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2、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逝去的梦,也是梦想。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3、主题《受戒》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叫明海的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纯美爱情。《受戒》的明海小和尚与小英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受戒》里有民俗风情,有地方景致,有朦胧初恋,有人间欢情,构造出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的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而温馨的所在。作者将主人公的爱情和它产生的环境写得如诗如画,温馨淡雅,为的是表达一种希望,一种向往,一种对自由、对健康的现实的人性和人情的肯定和赞美,在恬淡和谐的人世生活中表现生命的欢乐。《受戒》里的生活:二师父仁海公接师母住在荸荠庵里消夏;三师父仁渡因为耍飞铙的绝技而使相好的不止一两个;就连资深的老方丈,也在绣花方丈里藏了一个19岁的小老婆。和尚们唱情歌、娶媳妇、养情人、杀猪吃肉,唱“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又是怕怕的”的俗曲。这里是佛门,却没有佛门的清规戒律,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真自然的,充满着人间烟火气。在这种解放人性、和谐温婉的环境里,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的诞生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人性之善,是世间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会灵魂的梁柱。宣扬着复苏的人性,引领着人性的复苏,这正是《受戒》的伟大之处。4、人物形象明海和小英子是小说着墨最多,最为引人注目人物。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小说相当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和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的性格。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5、《受戒》的艺术性首先,作品选择了一个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疏离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努力去营造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艺术世界,使被现实缠绕得疲惫身心获得暂时的宁静和抚慰,并且得到某种生活和审美的启示。其次,作品还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第三、散文化风格1)洒脱自如的散文笔法和散点透视的传统绘画手法;2)语言平实、洗练、淡朴而又明澈;3)叙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中国现当代诗歌第一部分现代诗歌概述1917---1949一、20世纪二十年代诗歌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女神》被誉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徐志摩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其佳作。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何其芳:后期新月派诗人,有诗集《汉园集》,《预言》是其佳作之一。“现代派”诗人戴望舒:1928年写成的《雨巷》,是现代诗的经典之作。象征派诗人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是其代表作。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成为30年代“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的中坚。创作特点: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代表作家作品:艾青《大堰河——我的母亲》《我爱这土地》臧克家《老马》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二、20世纪三十年代诗歌“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平“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等。“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三、20世纪四十年代诗歌第二部分当代诗歌概述一、十七年诗歌(1949—1966)50年代新生活的颂歌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60年代政治抒情诗主导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贺敬之《雷锋之歌》(1963年)、《西去列车的窗口》(1964年)。二、新时期的诗歌(1977---)值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小说、散文、诗歌、外国文学及应用文写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9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