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从2011年到2015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我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面打造渤海名城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锦州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根据中共锦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编制程序组织编制的。内容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锦州实际,勾画宏伟蓝图,确定发展基调。《规划》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一纲五线”战略,积极进取,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10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6亿元,年均增长15.8%,超过预期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500元,折合445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1亿元(新口径),年均增长29.3%,超过预期14.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90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额的4.5倍,年均增长49.6%,超过预期26.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5.3:33:41.7调整到16.4:49.1:34.5,第二产业增加值提高了16.1个百分点。光伏、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分别实现产值为100亿元、70亿元和85亿元。首座光伏太阳能发电投入使用,首批电动汽车正式下线,首座钢质渔政执法船建造成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超过预期0.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4%提高到45%。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业升级”、“双增升位”任务如期完成。城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了新华广场、千盛购物广场、亿隆国贸广场、温州汽配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超过预期6.2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快速迅猛发展。港口建设日新月异,完成25万吨油泊位、杂货泊位、集装箱泊位、主航道浚深工程和西部港区开发建设。预计2010年货物吞吐量6006万吨,集装箱70万标箱。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四个组团大开发、大开放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类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建立了汽车零部件、光伏光电、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临港产业集聚体系,呈现出港、城、区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沿海经济带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市政公共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形成了海岸锦州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累计200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农村土地延包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深化了投资、行政审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340项,工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燃气总公司、污水处理厂完成股份制改造。全市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2.7亿美元,年均增长15.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4.2亿美元,年均增长49.7%,超过预期29.7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0家,成功申请成为我国北方沿海,也是我省唯一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荣获“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称号。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龙栖湾新区、沟帮子经济开发区获批为省级开发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提升。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中央大街十里商街建设全面启动。城市框架逐渐拉开,南山绿化、市府广场、实验学校、第三医院、女儿河带状公园等城市南扩工程相继完成。东湖森林公园、云飞南街女儿河大桥、云飞小凌河大桥、图书馆等项目投入运营。锦凌水库、锦州湾机场、锦州国际酒店、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渤海大道、滨海大道、龙栖湾大道、汉口街公铁立交桥竣工通车。完成锦州东、北客运站和55个市、县、乡客货运站新建及改建,全市1109个村全部实现通油路。城市热网改造工程投入运行,大唐国际锦州热电厂竣工投入使用。市县9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创业带就业、养老保险扩面、城乡养老服务社会化、教育惠民、平抑物价和平安稳定等十大重点民生工程如期完成。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社会保障体系,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2.2万、116.4万、37.5万、27万和16.5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35万人(次)实现再就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职教园区开工建设。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50所。文化事业日益繁荣,7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8%,全市常住农业人口、贫困人口参合率达到100%。重大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已形成,成功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8.8‰和3.8‰。圆满承办了省第十届运动会和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锦州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突破性成绩。滨海体育中心、网羽运动中心开工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000元和7422元,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4.8%。完成兰花里、万年里、兴业里、关单等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7.8平方米和23平方米。城市百户固定、移动电话拥有率达到90%以上,电脑普及率达到65%。万人拥有公交车五年翻一番。市区生活用燃气普及率达到97%,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6%。建立了弱势群体救助体系,救济灾民18.9万人。推行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配建、新建经济适用房6598套,共安置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3万户。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1%,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率达到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公用绿化面积达到9.2平方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的天数比例由“十二五”末期的80%提高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86%。二氧化硫、COD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蓬勃开展,锦州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依法行政成效显著,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定和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连续五年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满意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全面开展执法、廉政和效能监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向纵深推进。依法治市取得实效,社会治安基本保持稳定,跻身全国50座最稳定城市行列。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表主要指标单位2005年规划目标预计完成预计完成规划比例(%)预计完成规划增(+)减(-)(%)2010年年均增长(%)2010年年均增长(%)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48.68001591615.8114.5+0.8二、三次产业比重25.3∶33∶41.715∶44∶4116.7∶49.1∶34.5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7.3(老口径)33.3(老口径)1581(新口径)29.3173.6+14.3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3.3260累计23700累计49.6269.2+26.6五、社会消费亿元137.92401233018.2137.5+6.2品零售总额六、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664716000累计5.9亿美元2050000累计14.2亿美元49.7312.5+29.7七、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5393787000累计35亿美元10110000累计42.7亿美元15.3126.4+5.3八、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862.214200101700013.6119.7+3.6九、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730600010742214.8123.7+4.8二、主要问题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锦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比重不高;经济规模不够大,辐射拉动作用不够突出;城市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高端化不够;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任务繁重;循环经济发展成效不够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三、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总体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合作与竞争并存。从国际看,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但总体向好。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带来产业转移全面加速,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将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必然加快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东北亚区域合作趋势步伐加快,必将进一步促进各国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处于强劲复苏、加快转型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产业加快转移的阶段,经济整体上将进入快速平稳运行期。区域竞争与合作加速调整,区域间产业梯次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纳入国家级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环渤海经济圈、东北地区将成为新的经济活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央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发挥。从市内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基础上,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沟帮子经济区分别提档升级为国家、省级开发区,为全面振兴增添了新的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新的高潮,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将更加完善,为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临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为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对锦州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为全面振兴提供新的动力,全市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干部群众争先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为全面振兴营造了良好氛围。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是锦州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追赶期,是锦州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是锦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期,是锦州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第二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抢抓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一纲五线”战略,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全民创业增强发展活力,以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打造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把锦州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特大型港口城市、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中国光伏产业之都,全面实现稳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奋斗目标。在今后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二是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发展。三是坚持提高自主创新发展。四是坚持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是坚持民生为先和谐发展。六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展。二、战略定位依托区位优势和锦州港核心战略资源,融入东北亚经济圈,把锦州建设成为:——我国环渤海地区特大型港口城市——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中国光伏产业之都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十二五”末期,锦州综合经济实力稳定进入辽宁“第一方阵”,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目标。主要标志。五年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即主要经济指标不低于上年全省位次、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具体步骤。“十二五”期间,主要采取“两步走”安排:——第一步到2012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或超额实现“三年倍增”计划。主
本文标题: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