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第一节、宗教概述第二节、佛教的中国化第三节、道教的创始和演绎第四节、儒学的宗教化倾向第一节宗教概述一、宗教“宗教”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印度佛教。佛教以佛陀之言为“教”,以佛弟子之言为“宗”。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宗教教徒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文化学家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二、中国宗教的特征(一)贫乏性宗教在中国从未占统治地位。中国大众看待宗教没有特别的热情,只停留在实用的层次。没有为宗教献身的事情。(三)兼容性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多种宗教的并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中国公民信仰的四大宗教。不同的甚至教义教理上水火不容的宗教在中国能长期并存。也表现为文化的兼容性。(三)民族性就民族而言,汉族信仰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而族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白族、壮族、布依族等信仰大乘佛教;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信仰小乘佛教;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信仰东正教等。(四)实用性为现实和今生求福免灾。功利性。三、中国原始宗教:自然神崇拜:日神、月神、山神、河神、海神•动植物图腾崇拜:虎、熊、龙、凤、马、蛇•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形式•祖先崇拜:只要定期祭祀,祖先的鬼魂会保佑自己•天神崇拜:天帝。第二节佛教一、佛教概况(一)、佛教的产生与传播1、佛教的产生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创立。释迦牟尼(Sakyamuni)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明珠音译,比喻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又被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2、佛教在印度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阿育王统一全印度,并且以佛教为国教,大弘佛法,先后传入亚、欧、北非,并扎根在中亚众国,成为世界性大宗教。公元前3世纪起,便开始向亚洲其它地区传播。3、佛教派系分化大小二乘,空有二宗。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解脱,称为小乘佛教;后强调慈悲普度,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初期强调以“空”求解脱,故称“空宗”;后来的佛教徒认为诸法本原之“识”则是真实的,此系佛教称为“有宗”。概括地说,印度佛教有三大系:中观宗(大乘空宗称为般若空宗,即中观宗)、瑜珈宗(即大乘有宗)、密教(佛教与婆罗门教调和而成)。4、佛教向外传播传播路线大致有三条:A、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又称汉语系佛教。B、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又称巴利语系佛教。C、佛教从公元七世纪沿喜马拉雅山脉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后来又传到蒙古等地,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1、缘起论(十二因缘说、三世两重因果论或轮回思想)2、四圣谛(四谛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宣扬人生一切皆苦,追求自我解脱。1、缘起论——这是佛教的理论基础认为:世间万物万事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佛教认为,人生过程中有十二个互为因果的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之间构成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生命链条,通常被称为“三世二重因果”。谁如果觉悟了缘起法,谁就可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佛教认为,一个不明生死真相的人,只能在前后相续的“三世因果”里受轮回之苦——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牲;或为饿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轮回。众生因果报应和生死流转的动力,否定因果报应就等于否定佛教。2、四谛说——这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苦谛:讲现实存在的苦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八苦集谛:讲痛苦的原因,对造成人生痛苦与烦恼的原因分析。灭谛:指苦的消灭。指断灭各种人生烦恼之后所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佛教叫做“涅槃”。无苦境界,熄灭一切“烦恼”,除却所有痛苦。道谛:指超脱苦海、达到涅槃的理论方法和修持方法。讲达到无苦境界的途径,即通向涅槃之路。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成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方法:“八正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可归结为戒、定、慧“三学”。“戒”:指约束身心,主要有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或五戒(加不饮酒);“定”:指磨炼受苦的耐力,远离爱欲乐触,离欲守戒,离欲生慧;“慧”:指通达事理,不自作聪明,领悟佛法。正见:即对佛教四谛的正确见解,要求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正思维:即对四谛教义的正确思维,思想意识符合佛教观念;正语:即修口业,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语言符合佛教规范;正业:即正确的行为,倾注于清净之身业,行动符合佛教规范;正命:即保持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欺骗的掠夺他人财物。正精进:即勤修涅槃之道法,正确的勤修趋于涅槃的道法;正念:即牢记四谛等佛教真理;正定:即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3、佛教的经典和标志1)、佛教经典总汇——《大藏经》“经”是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是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为佛弟子理论和思想的阐述汇集。2)、佛教的标志佛教的旗帜或佛教的胸间,往往有万字符,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以表示吉祥万德。佛教的标志也往往以法轮表示,意寓佛之法轮辗转可摧破众生烦恼。(三)、佛教供奉的对象佛教具有庞大的神鬼体系,供奉的对象较多,基本类型可分为佛、菩萨、罗汉和护法天神四种。1、佛佛寺中常见的主要有三身佛、三方佛、三世佛、华严三圣等。三身佛: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中宗为“法身佛”,左尊为“报身佛”,右尊为“应身佛”。三方佛: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婆娑”为“堪忍”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和“无量光”,其形象是双手在跌坐的双膝上平行叠放,成为禅定印或定印,双手捧一个钵或宝瓶。左尊东方净琉璃界的药师佛.药师佛左手捧药钵,右手食指和拇指捻一枣形的药丸。承德外八庙系列--普乐寺三方佛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佛经上说,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右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据佛经说,他还在弥勒净土修行,释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故称未来世佛。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大肚弥勒”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华严三圣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合称。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它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毗卢遮那佛无所不在,整个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其他佛的崇拜。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2、菩萨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菩萨是候补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合称为“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它是汉化佛教中信仰最为广泛、化身最多、最为著名的菩萨。观音常见的形象是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人称“大悲菩萨”今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像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文殊表“大智”。文殊菩萨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慧锐利)、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今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普贤又译“遍吉”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其显著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象。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在今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是“行愿”的化身。“行愿”又可理解为“实现你的愿望”。普贤菩萨圆满了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行的一切功德。能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呵护无微不至,对一切众生的善良愿望悉能给予指导和满愿。峨眉山金顶,目前世界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金像。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锡杖、剃法、园顶,身着袈裟的比丘形象。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3、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低于佛和菩萨,居第三等。寺院中有十六罗、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4、护法天神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伽蓝:指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指佛寺。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的四大护法神。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手持琵琶,象征调;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手持剑,象征风;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手握一条蛇,象征顺。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手持一伞,象征雨;韦驮一般有两种姿势:一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意寓为十方丛林,是接待寺,欢迎来客。二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该寺为非接待寺。关羽为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四)、佛教常用的称谓、礼仪、佛事活动和节日1、佛教常用的称谓主要有和尚、僧人、法师、住持、居士等。居士指受过“三皈依”和“五戒”,是在家佛教徒.2、佛教常用礼仪合十,又称合掌,即左右合掌,表示由衷的敬意,它是佛教徒最为普通常用的礼节。顶礼,即五体投地,为佛教徒拜佛最尊敬的礼节。3、佛教常见的佛事活动水陆法会、众姓道场、增福延寿道场、焰口施食、忏法等。水陆法会,亦称水路道场,是中国佛教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4、佛教的节日四月初八,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汉代——佛教的传入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史称“伊存授经”。(公元前2年)东汉,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期第一: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这时的代表人物是西晋时期的僧人道安,他以研修戒律为主,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的建立者,规定了僧人出家后一律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宗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9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