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青铜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青铜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第一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青铜峡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在自治区和吴忠市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预期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亿元(按收入法计算),年均增长1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680元,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8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9%提高到61%。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酿酒葡萄、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分别发展到8万亩、3.5万亩和7.6万亩,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2万头、11.9万头和75万只,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8.7亿元,年均增长13%。旅游、房地产、交通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发展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2亿元,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滨河大道、城市路网、农村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相继建设,市区建成面积由“十五”末的14.5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大唐国际发电公司、青铝集团铝板带和自备电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十二五”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扎实推进以塞上农民新居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建庄点23个共3062户,实施旧村整治127个共14615户。解决了全市农村8.33万人口不安全饮水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0元,年均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年均增长9.7%。五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实现“十二五”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新建了高级中学、第四小学、新一中,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中入学率达到88%,比“十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2%以上。迁建了市医院,完成了镇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提质,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继续扩大,分别达到75%、85%和80%。五年来,全市人民在共建和谐古峡进程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十二五”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社会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着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农田林网、湿地保护、封山育林、城市绿化、防沙治沙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累计植树造林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1%。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8.93%,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自治区核定的指标内。随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十二五”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生态环境保障更加坚实。“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五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和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发展软环境持续改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区域合作与对外交流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层组织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不断扩大,适应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实现“十二五”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更加坚实。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1亿元,占全区的5.8%。“十一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2.1%,比全区低0.3个百分点。发展不够、发展不快仍然是我市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低,结构单一,“两高一资”特征明显,高技术产业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三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民生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差距明显,教育、卫生、文化等与人民群众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五是节能降耗压力加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六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通过发展逐步加以解决。专栏1青铜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专栏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工业方面:大唐国际发电公司2×60万千瓦火电、青铝集团2×33万千瓦自备电厂、青铝集团铝板带材、金昱元公司PVC和电石扩建、青鑫炭素公司1万吨石墨化炭块、青铜峡水泥公司70万吨熟料生产线、西夏水泥公司70万吨熟料生产线、睿伸公司1亿块粉煤灰砖、圣花米来公司12万吨淀粉4万吨味精及谷氨酸扩建项目、天净公司2万千万风力发电、大坝电厂烟气脱硫、贺兰山风力发电、科进峡光纸业公司技改等项目。※农业方面: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优质粮食产业、酿酒葡萄基地、有机水稻基地建设、三北防护林、黄河两岸生态林建设、黄河标准堤岸综合整治、土地整理、罗家河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环城林带等项目。※交通方面:青铜峡市滨河大道工程、滨河大道连接线A线、新马路包兰铁路至S201线段、立新至大坝电厂公路、小坝至李俊公路、峡口镇至新田跃进村公路、草沈公路、叶甘公路、唐条公路、邵刚镇沙湖村至玉南村公路、新马路立新转盘至包兰铁路段、玉蒋公路、小陈公路、立中公路、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道路、青铜峡铝厂东侧工业园区道路等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5年新建、改造各类城市道路23条,总长度36公里;开工建设了城市供水三期及部分旧管网改造工程。完成了城市及集中供热三期工程建设,主要改建、扩建中心市区东、西、北三个锅炉房,新增集中供热能力210兆瓦,建设换热站46座,增加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总能力达到337兆瓦,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完善天然气输配工程,输气管道总长达到140公里,供气户数达到7000户;实施青秀园扩建、青龙湖建设、火车站广场改造、罗家河、利民街、古峡街等绿化工程建设。※社会事业方面:职教中心迁建、高级中学、第四小学、新一中、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学生生活设施、市医院迁建,妇幼保健所、市医院门诊综合楼、基层卫生院改造等项目。※旅游业方面: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新的机遇;二是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将为我们科学发展之路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呼包银”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为我市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机遇。四是国家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将大大增强消费、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五是“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跨越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人民谋发展、奔小康、积极进取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我市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不断增强。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经济实力依然较弱,加快发展的支撑力不够强。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艰巨。三是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对重化工业实施沿海化布局战略调整,给我市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四是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强化,土地供应、水环境、大气环境制约性逐渐强化,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五是东部地区、周边省区、区内县(市)发展势头迅猛,缩小发展差距、创建全国百强县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六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七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新挑战,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第三节指导原则“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争创全国百强县(市)、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战略,着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打造黄河金岸宜居宜业明珠城市,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内涵,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主要原则:──坚持加快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创新发展理念,激发各方面推进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保持青铜峡市在全区的示范作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结构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从自身资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新材料基地建设,着力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创新。把开发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主动承接国际国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结构调整,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坚持统筹发展。切实做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挖内力发展和借外力发展的关系,促使发展中的各个方面、主要环节相互适应、互促互动,良性循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始终要抓住加快发展,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共享发展。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总体要求,着眼于富民、惠民、安民,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通过民生的切实改善,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彰显公平正义,使全市人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推动我市朝着富民、强市、稳定、和谐的方向不断迈进。第四节发
本文标题:青铜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