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政治作者: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译者:董方顾速出版时间:2005-6-1(第三版)《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第三版)一书分为了八章,分别是:第一章中国政治研究、第二章共产主义政治体制的起源、第三章政治构架:机构与政策的演变、第四章共产主义体制:意识形态与变革、第五章政治社会化与传播、第六章政治利益、录用和冲突、第七章政府过程、第八章从毛泽东主义现代化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书框架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介绍和研究中国政治的一部力作。作者用通行的现代政治学理论,叙述和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构架、政治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及其变革、政治社会化方式、利益表达和录用程序、政府运作和管理方式。这本书以美国人的视角研究中国政治,避免研究者的主观色彩,并且在研究中更多的强调了历史、传统这一类东西的作用,并且强调他们之间的连续性,这本书是第三版,其主要任务是寻求对中国政治的整体理解,它是对于其历史延续性以及1976年以后的变化的解读。1234作者介绍中国政治的背景主要内容简介作者主要思想以及自己的思考作者简介作者生平:詹姆斯·R·汤森教授于1965年在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随即在该校任助理教授,其后一直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期间到德国图宾根大学等学校教学,在1986年至1987年和1990年至1991年在我国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担任教授。詹姆斯·R·汤森教授对中国政治做了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的论文和著作。还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手册》、《共产党中国的政治参与》等。布兰特利·沃马克,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现在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比较政府与国际关系还著有《共产党国家的开放与外交政策改革》、《从历史眼光看当代中国政治》、《媒体与中国大众》和《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等。研究领域为:比较政府与国际关系。中国政治产生的背景一.中国政治传统的影响二、革命背景的影响三、苏联共产主义的影响四、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的影响一是政治权威中的精英主义和等级制二是政治体系的自主性中国政治传统的影响一是民众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政治发动二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动员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的影响内容简介1.中国政治体制模式2.精英主义与民众主义3.毛泽东思想集权主义和中国模式集权主义的特征:一个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单一的大众政党,其典型特征就是由一人独断领导;通过技术垄断对传播媒介的控制权;通过官僚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中央控制和指导。毛泽东主义模式首先,目标是国家独立和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以避免经济和政治上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第二:寻求全面发展,着重强调农业部门,提倡中央集权化,以刺激地方增长和积极性,并指导资源转移到农村。第三:它强调大众动员和参与,以此达到社会,政治,经济目标。第四,坚持继续革命,认为反复的暴力斗争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与此同时,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绝对的献身于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共享的社会,并且把这种意识形态作为评价人物以及行为、社会和文化的首要标准。作者认为1949年以后的历史主要有三个时期,并且其特征和目标的模式都不相同,1949年-1957年苏联时期和模式,中共在此期间公认的是在苏联的影响下着手建设社会主义;一个是1958年-1976年毛泽东主义时期,全部努力都是按照毛泽东的革命目标为中国的政治向导,1976年以后就就是另外一种政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规定下,改变了许多毛泽东的政策,恢复了苏联时期的特征,作者认为,这个各个阶段都属于“中国模式”而这几个阶段的变化只是这一模式调整的变量。精英主义与民众主义精英主义(英文:elitism)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精英主义认为一些特定阶级的成员,或是特定人群,由于其在心智、社会地位或是财政资源上的优势,应当被视为精英,这些精英的观点应当被更加重视;其观点及行为更可能对社会有建设性作用;或这些精英超群的能力或智慧令他们尤其适合于治理。民众主义是对近、现代社会兴起的部分思想的总结,与精英主义相对而生,当前没有确切的定义与宗旨。民众主义强调以民众为社会主体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和资源分配,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作者认为权威主义和民众主义之间持续紧张的关系,一方面使权利集中在少数可通过堂皇的仕途进入政府的精英手中,一方面倾向于使权利倾向于将革命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成果分享给全社会,权威主义直接来源于国家的传统,它由于革命危机而得到强化,为了应付国内危机和国外渗透,革命就需要更强大的权威,苏联共产主义和数十年的内战强化了中共对政治反对派的态度和坚持一党专政的立场。毛泽东思想1.政治价值4.政治主题2.政治方法3政治假设布兰特利.沃马克眼中的毛泽东思想对辩证法的运用对实践调查的依赖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方法为什么1957年之后会出现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在实践中的错误?按照沃马克的论述,毛泽东之所以会在实践中失败,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受国内外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第二,是由于毛泽东个人的主观原因。第三,毛泽东用意识形态标准代替了实践标准。詹姆斯·汤森对当代中国政治的思想一.主张用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来把握和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二、强调当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紧张性三、主张研究中国问题的视角要避免研究者的主观色彩从詹姆斯分析和论述的过程可以看出把握中国当代政治必须充分考虑其具有的长期的革命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革命中所包含的变动、动荡的特性,特别是军队在中国政治中期核心作用的现象为何会在中国政治中充分表现。而1966年爆发的持续十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是充分证明了中国政治中含有的持续革命的特征。这些都和中国经历的历史进程无法割裂,也就更加坚定的指引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来理解中国政治,而不能仅仅因为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彻底否认了中国传统因素对中国政治的影响。用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来把握和理解当代中国政治西方学术界大约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认为中国政治与苏联斯大林时期是一样的,应该属于极权主义模式;第二种观点主张把中国划归为“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这一观点主要是在中国与苏联在1960年代发生冲突以后提出来的,它强调中国仍是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是不发达国家;最后一种观点强调中国本身的特殊性,因而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模式———毛泽东模式,也叫做中国模式。然而,作者认为中国政治是复杂和紧张的。针对当代政治西方学术界的观点汤森教授充分体现了他在研究中对客观性的尊重和把握。为了避免自身的主观色彩,汤森教授在对中国政治进行研究时,更多的强调历史、传统的作用,并寻找其中存在的连续的部分,强调中国现实的真实表现一方面,他指出认识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与原来在毛泽东时代有巨大转变,包括是在指导思想和相关政治政策方面;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特色理论的体系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它显示出与毛泽东时期存在着大量的连续性。主张研究中国问题的视角要避免研究者的主观色彩读詹姆斯的书,让我明白要从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来理解中国政治,不能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之前有一种观点是中国政治的现行政策是自成体系的,不需要认真的观察上一阶段的情况和发展,但是读完这本书后让我觉得学习一个事物,不管是中国政治还是其他,不能单纯的只看到一个阶段的变化,更不能忘记前一阶段的历史,应该把眼光放在一个整体的和连续的大背景下去了解这个事物的本质。读书感悟问:在《中国政治》第三版的序言中,作者表明该书的首要任务是“寻求对中国政治的整体理解”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谢谢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
本文标题:中国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2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