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民俗 婚嫁习俗 等
一:婚嫁择吉日习俗婚嫁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与吉事,所以自古以来民间对整个婚嫁过程中的礼仪,尤其是男女合婚极为看重,认为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到人生乃至宗族的发达昌盛,是故,婚嫁中的言论行动具有浓厚的择吉取向。1、五行择吉的来历换帖定婚之后,接下来就应该预定结婚的时间了。这道程序在周公所订“六礼”中叫“请期”,即男家送聘礼后,又托媒人“请”女家择定迎娶的时间,故民间俗称“选日子”。过去的“请”,其实只是一种谦词,含有“不敢自专”的意思,因为事实上都是男方决定好时间后再去通知女家的,故“请期实告婚期也,必先礼请以示谦”(宋程颢、程颐《二程表》)。但后来在实践中也有名副其实的“请”的,因为许多人笃信“坐床喜”,希望新婚之夕便能让妻子怀孕,所以要避开女子的“例假日”,这就需要通过“请”的方式来征求意见。此外,也有男女双方同时找人选择嫁娶时间的,那就更有必要以“请”的谦和来协调了。请期的依据是“择吉”。古人既然认为婚姻关系的确立乃“天作之合”,所以结婚的日期与时辰也应该顺应天时才会有好结果。先秦、秦汉之际,选择“吉日良辰”的办法以占卜为主,卜者通过观察卜骨上的裂纹决定吉日,如“横吉榆仰首俯,……可居家室,以娶妻嫁女”(《史记·龟策列传》)。后来阴阳家、风水家、星命家等各路“专家”都来兜揽为人娶妻择吉的生意,产生出种种矛盾。有一次,汉武帝召集大家到宫里,问“某日可取妇乎?”结果“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从辰家曰大凶,历家曰小凶,天人家曰小吉,太乙家曰大吉”,大家相互辩驳问难,吵得不可开交。最终由汉武帝出面裁决。“避诸死忌,以五行为主”(《史记·日者列传》)。从此,五行占卜便成了选择嫁娶吉日的主要办法,再往后又杂采诸家,逐渐演绎成一整套庞杂的婚姻择吉体系。旧时算命先生多藏有一部《增补诸家选择万全玉匣记》,就是他们做这笔生意的“经典”。2、“照老黄历办事”嫁对吉的主要依据之一,是看所谓“神煞”的当值秩序。人们常在老黄历上看到“是日月破,大事不宜”、“是日吉星天德”等字样,这里的“月破”、“天德”,就是当值神煞的名称。神煞有吉神凶神之分,嫁娶时间之年月日辰是宣是忌,首先就要确认这个时间是哪一尊神煞在哪一个方位当值,然后做出趋吉避凶的安排。比如“岁德”是年神中的吉神,所理之地,万福幅凑,自然是办婚事的好年头,倘若凶神“太岁”驾临,那就必须回避了。过去还有结婚忌“当梁年”的习俗:古人以子、午、卯、酉为“当梁年”,以为该年不宜结婚。晋张华《感婚赋》:“彼婚姻之俗忌兮,恶当梁之在斯。”说的正是这种习俗。至于其中的缘故,就很难搞清楚了。反之,也有很多人赶在“兔年”的下半年结婚,希望在“龙年”生“龙子”,于是兔年便成了嫁娶的吉年。可是卯属兔,卯是当梁年,龙倒是吉年,这个矛盾又该如何解释?择年之后,还要择月、择日、择时,所依准则与择年相似。如“月德”、“月德合”等都是百福并集的值月吉神,最宜嫁娶,而“月建”是吉凶诸神的主帅,忌婚姻,等等。按照前述《增补诸家选择万全玉匣记》的讲法,嫁娶最宜天德、月德、天赦、天喜、三合、六合等各尊吉神在位,则年、月、日、时无一不吉;相反,如逢月破、平日、劫煞、厌对、大时、天吏、四废、五墓、往亡、八专等神煞并集,则年、月、日、时无一不凶,绝对不可办喜事。印书商存心要抢算命先生的生意,把这些一般人不可能弄清楚的“理论”简易化,印出一大堆黄历来,每一天都有宜嫁娶还是忌嫁娶的说明,那些会省钱的人就只须“照老黄历办事”就行了。阴阳化生、神煞轮值这一套东西以外,民间还另有许多选择吉日良辰的传统习俗和趋避观念。如《周礼》引《夏小正》:“二月,冠子嫁女之时。”以为春天是合适嫁娶的季节。什么缘故呢?《白虎通·嫁娶》有解释:春天是阴阳交接、万物生发的时令,男女配婚就是阴阳交接,所以春天结婚乃是顺应天时之举。也有认为秋天嫁娶更合适的,《诗经·卫风·氓》:“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择成白话的大意是:“不是我失约,是你没有请到好的媒人;你可别生气,秋天才是我们的婚期。”农村的人更喜欢在岁终时娶媳妇,一方面是迎娶前需要过大礼,农民们只有等到秋收以后才具备这个财力,到了冬闲时才有操办结婚大事的时间;另一方面,据说那位坐镇灶头司令纠察的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要到除夕才回来。这一段时间里,没有鬼神侦伺罪过,所以能“百无禁忌”地热闹一番。谚云“不管有钱没钱,娶个媳妇过年”,正是这种观念的反映3、陋俗:“借喜冲丧”良辰吉日选定以后,有时也会因各种缘故而改变。比如这一年某一方发生了家长亡故的不幸之事,即应避免带孝嫁娶,婚事理当推迟,一方面是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怕喜事被“凶”事冲了。反之,也有因借喜事冲“凶”事而将婚期提前的。《红楼梦》里贾母催着要娶孙媳妇,哭哭啼啼道:“我昨日叫赖升媳妇出去叫人给宝玉算命,这先生算得好灵,说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必要冲冲喜才好,不然只怕保不住。”比之更过分的是,还有人将“冲喜”落实成为丧事喜事一起办,一面延请僧道超度刚死之人的亡灵,一面又敲打鼓吹迎娶媳妇进门,所谓“借喜冲丧”。这种做法,虽然亦是避凶趋吉观念的曲折反映,但毕竟有悖世故人情,因而未能蔚成普及性的风俗。二:按中国的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这样“黄色”通过土就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意思是说:龙在打仗的时候,流的血是黄色的,而君主又以龙为象征,黄色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民俗对发展旅游所起的作用一、民俗旅游适应未来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民俗旅游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文化性和参与性等特点,符合现代旅游者的审美兴趣和时代潮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民俗能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能加快经济发展。我国有56个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而且民俗旅游具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经济效益极好。三、民俗旅游能促进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具有特殊意义。中国的饮茶习俗推荐答案一、茶的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饮茶的发源时间: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发明饮茶的方式: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茶树的起源: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一)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
本文标题:中国民俗 婚嫁习俗 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