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骨科基础及相关研究低剂量X射线照射促进大鼠骨折骨痂矿化的研
骨科基础及相关研究低剂量X射线照射促进大鼠骨折骨痂矿化的研究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香港中文大学周晓中董启榕秦岭目的大量研究显示中高剂量X线照射抑制骨折愈合,但低剂量照射可以促进缺血肢体的恢复、加速创伤组织愈合。本研究探讨了低剂量照射对骨折愈合过程的促进作用。方法80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手术行逆行性克氏针固定股骨,然后使用造模支架制造股骨中段闭合骨折,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照射组(实验组)和假照射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对大鼠进行总量为1Gy的低剂量X线照射。对照组不予照射。检测血常规,应用常规摄片、微焦点CT(µCT)、肢体定量CT(pQCT)、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组织学切片以及生物力学测试等对大鼠股骨中段闭合照射骨折模型在不同愈合时期分别进行评测,然后对大鼠行腹主动脉以远固化造影,使用μCT扫描骨痂,计算机重建三维血管网以及计算总血管体积、体积分数和平均直径等各项数据,以研究LDI对骨折愈合是否有益。结果骨折后第2周,低剂量照射组的骨痂面积、骨矿化率、组织学评分及最大负荷均较对照组小(p0.05);在第3周,则实验组的骨痂桥接评分值、骨矿含量、骨矿化率、组织学评分及三项力学测试参数均大于对照组(p0.05)。4周后两组的各种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别。实验组(照射+手术)术后即刻所测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均明显下降达67%和41%,对照组(手术但无照射)虽也下降约47%和23%,但降幅比实验组小(P0.05)。两组随后均缓慢恢复,实验组白细胞在术后第14、21天增幅超过对照组;两组血小板恢复较快,第14天时已正常。血管固化造影见两组随着时间的增长,血管总量及直径均明显上升,骨痂体积增大,骨折线部位界限逐渐模糊。造模后第1周,实验组较对照组血管体积总量和体积分数值低,但无统计学差异。造模后第2周,实验组血管体积总量及血管体积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造模后第3周两组各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结果显示低剂量全身照射后大鼠骨折模型早期血细胞减少、后期则代偿性增生;照射后骨痂部位血管体积总量、体积分数增加。证实了低剂量照射可动员前体细胞的增殖并促进骨痂微血管新生。低剂量照射在早期(2周内)对骨痂形成有害,但是在随后的硬骨痂形成期则对骨痂形成和矿化具有促进作用。犬同种异体脱细胞血管移植的实验研究摘要空军总医院骨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范恒华伍骥张伯勋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同种异体脱细胞血管移植,本实验对犬动脉脱细胞方法和同种异体脱细胞血管移植进行研究,对移植的犬同种异体血管的组织学等变化进行观察,并探讨脱细胞血管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不同去垢剂(1%TritonX-100、1%SDS)多步骤对杂种犬颈动脉血管进行脱细胞处理,并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学等观测,建立犬动脉血管脱细胞的方法;并进行犬脱细胞颈动脉血管的异体移植,采用血管彩色Doppler、造影等进行观察。结果经低渗溶液和去垢剂1%TritonX-100、1%SDS等多步骤处理,犬颈动脉血管的细胞基本脱除,细胞外基质保持完好,粗测血管的弹性、韧性保存良好;用该法制备的犬颈动脉(直径约4.0mm)进行异体移植,经10个月观察,4/5通畅。结论经去垢剂TritonX-100、SDS加低渗溶液和蛋白酶抑制剂处理的多步法,可以脱除犬动脉血管的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和力学特性保持完好,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用该法制备的犬颈动脉(直径约4.0mm)进行异体移植,获得10个月的通畅时间,初步取得成功。为人类同种异体动脉血管移植,提供了更加直接的理论依据。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恒河猴正中神经损伤的电生理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张培训殷晓峰寇玉辉张宏波王艳华姜保国目的在前期SD大鼠小间隙套接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基础之上,验证生物套小间隙套接促进灵长类动物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能性。方法8只恒河猴双侧正中神经在肘部上2cm处切断,右侧进行生物套管的小间隙套接,生物套管内径4mm,长度10mm,套接后神经断端的间距为2mm。左侧进行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生物套管套接组各个实验动物神经缝合处粘连情况较轻,生物套管仍具备管型轮廓,套管上再生的血管清晰可见,未见到明显的神经膨大;神经外膜直接缝合组粘连情况较重,神经缝合处膨大明显。3个月时生物套管套接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2;生物套管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虽然高于直接的神经外膜缝合组,但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时生物套管组可见套管进一步被吸收,轮廓基本不存在。生物套管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直接的神经外膜缝合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物套管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相当于正常对照的4/5。6个月的生物套管套接组的神经干传导速度明显高于神经外膜直接缝合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物套管在恒河猴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套管小间隙(2mm)套接修复恒河猴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效果好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直接缝合,具有替代直接神经外膜缝合的临床应用可行性。预置拉拢缝合延期闭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尚剑袁绍辉张广东目的观察应用预置拉拢缝合法延期直接闭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的效果。方法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切开减压术导致皮肤缺损患者13例21处创面,年龄21-68岁。小腿皮肤切开减压12例20处创面,前臂皮肤缺损1例。缺损区最小5cm×12cm,最大10cm×28cm,于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同时预置皮肤牵引缝线,于术后3-5d视肿胀情况每隔一日于换药时逐渐拉拢缝线,一般经3-7次拉拢可使两侧皮缘靠近。延期缝合创口,2周后拆线。结果21处创口均一期愈合,形成线状瘢痕。随访1-15个月,患肢远端关节活动自如,无肌肉挛缩现象。结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后,预置拉拢缝合法延期闭合创口,安全、有效。其优点:(1)操作方法简便、快捷,病程短、费用低。(2)避免二次游离植皮术,愈合形成线状瘢痕;局部皮肤质量好,对美观影响小。[关键词]筋膜室综合征;减压术;牵引缝合外科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救治(附34例报告)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科重庆400042王爱民孙红振杜全印郭庆山王子明吴思宇唐颖王雨蒋耀光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4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的经验,研究其原因、特点、救治方法。结果34例中血管吻合5例(14.7%),自体静脉移植7例(20.6%),人造血管移植1例(2.9%),血管修补9例(26.5%),血管结扎6例(17.7%),压迫等保守治疗4例(11.8%),无法处理或未来得及处理术中死亡2例(5.9%)。输血800~15200ml,平均2862ml。本组死亡6例(17.7%),截肢1例(2.9%),手术成功修复27例(79.4%)。结论(1)手术中大血管意外损伤,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和造成严重后果。(2)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提高医生的警觉性及手术技巧,规范操作可有效地降低发生率。(3)损伤以单纯的动脉损伤为最多见,单纯静脉损伤次之,因此治疗以修补为主,静脉移植次之。(4)患者常常并发较严重的原发病,为避免顾此失彼,多脏器的兼顾与多科室间的协调在救治中较为重要。甲壳质套管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宋有鑫阿丽娅薛峰张培训姜保国目的观察甲壳质套管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具有绿色自发荧光的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甲壳质套管修复脊髓部分缺失损伤。运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RT-PCR等技术手段观察脊髓损伤微环境的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归和迁徙,同时进行功能学评价。结果在组织学方面甲壳质套管组与甲壳质套管联合细胞组的空洞要小于单纯损伤组;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甲壳质套管组与甲壳质套管联合细胞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数少于单纯损伤组(P0.05);甲壳质套管组与甲壳质套管联合细胞组的功能恢复好于单纯损伤组(P0.05)。结论甲壳间充质套管能改善脊髓损伤的微环境,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套管提供的稳定内环境更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中的增殖,迁移和分化。甲壳质套管桥接坐骨神经缺损断端时神经再生规律的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阿丽娅宋有鑫陈宾张培训姜保国目的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而损伤后再生的能力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实验采用一种新型材料─生物可降解的部分脱乙酰甲壳质套管,观察套管桥接坐骨神经断端后,套管内外不同位点微环境的变化及雪旺细胞、轴突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开展更深入的提高神经再生效率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选用雄性SD大鼠作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用套管桥接坐骨神经2mm和5mm的间隙。分3组,神经断端外膜缝合组、2mm套管组、5mm套管组。分别在3天、5天、7天、2周、4周、8周时取材,运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损伤神经近端、远1端、远2端三个位点的雪旺细胞、轴突各自的组织学变化和短期内细胞凋亡情况,同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结果外膜缝合组和套管组在坐骨神经三个位点上变化趋势完全不同,说明二者的内环境截然不同。短期内套管组不如缝合组细胞增殖快,但雪旺细胞、轴突数目短暂下降后迅速开始稳定持续增长,从2-4周时逐渐超越后者,说明从长期恢复的角度来看,甲壳质套管能够提供一个更加有利于周围神经再生的微环境。结论甲壳质套管修复周围神经小间隙缺损时,能提供适宜的内环境,对神经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DHS附加轴向拉力螺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转性能的生物力学评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邓芒陈建海付中国张殿英姜保国目的探讨在DHS(动力髋螺钉)系统上增加一枚6.5mm拉力螺钉对系统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6对12块人股骨近端标本,制作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模型,配对标本一侧采用DHS内固定(DHS组),另一侧采用DHS加一枚6.5mm拉力螺钉内固定(DHSPLUS组),固定完成后置于扭转测试仪上进行扭转实验,实验模式为负荷破坏实验,记录扭矩-扭角曲线,获得标本破坏时的扭矩和扭角,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配对t检验,p0.05提示两种内固定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DHS组的平均破坏扭矩为(7.83±2.71)NM(5.33NM-12.16NM),DHSPLUS组的平均破坏扭矩为(12.22±4.20)NM(8.75NM-19.72NM),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9)。DHS组的平均破坏扭角为(13.03±4.47)°(8.61°-21.14°),DHSPLUS组的平均破坏扭角为(19.52±4.57)°(14.91°-26.57°),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在DHS的基础上增加一枚6.5mm拉力螺钉可明显增强内固定系统的旋转稳定性。负压封闭技术在骨科的应用佛山市中医院裘华德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骨术临床中的实际效果。方法我们对15例创伤病历,采用负压封闭材料(即VSD专用材料)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设计好形状和大小,然后将其覆盖于创面并简单地固定。用具有分子阀门功能的生物性半透膜将VSD材料覆盖的创面完全密封起来。外接持续的高负压进行吸引(-225mmHg~450mmHg,0.03mpa~0.06mpa)结果所有15例病例三日内体温均恢复正常。损伤部位水肿减轻至消退,去除VSD材料,创面清洁,新鲜肉芽组织张满创面。两例行组织瓣转移治疗;六例行一次性植皮成功,其余直接缝合关闭创面结论使用负压封闭引流专用材料(VSD)将创面覆盖并且用生物性半透膜(施乐辉半透膜)封闭创面,通过高负压装置对创面进行持续的高负压吸引。由此及时的将创面的渗出积液化坏死组织带走,保持创面的清洁,减少机体对此吸收后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同过半透膜的密封将创面与外界隔绝,有效的防止感染。高负压吸引能明显的改善创面的微血循环,使创面的血液流量增加为创面的修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因而,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
本文标题:骨科基础及相关研究低剂量X射线照射促进大鼠骨折骨痂矿化的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