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古希腊哲学的一般思想
第三讲古希腊哲学的一般思想一、理性与道德看余敦康——《哲学导论》——轴心期四大文化源流分别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原理,由此而得出了各自文化区最重要最崇高最核心的概念:西方是“逻各斯”,(logos——理性)。中国是“道”,印度就是“梵”。南无阿弥陀佛,般若其实希腊、中国、印度三个地方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及理想的世界。生活的现实世界——世俗世界——烦——二重性[善恶]理想的世界——神圣的世界——一元世界[纯善无恶]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一定要去追求理想的世界,所以每一种哲学都有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是它所的价值理想。价值理想的设想各不一样,所以三个地方的哲学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古希腊把逻各斯的世界当作理想,印度哲学把“梵我同一”当作理想,中国哲学把“有道”当作理想。但是希腊的逻各斯世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去认识(知识),可以分析的手段去追求,这样西方就走上了科学的道路;——科学可以普及印度的梵我同一则是超出经验的,超出逻辑的,只能用个人体验去把握,带有很强的神秘性,所以突出个体的感受;——佛学不能普及,悟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禅宗,棒喝而中国的有道无道则可以通过社会现状表现出来,有道就是太平盛世,无道就是民怨沸腾,所以中国的哲学就走上了注重关注社会伦常的道路。——盛世,把希望寄托于某个个人(圣人),对道德的畸形要求民主社会:制度,法律面首——有学者在三者之间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两个世界的区分驱使古希腊人去求知,所以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印度哲学两个世界的区分驱使印度人去追求一种宗教的体验,所以神秘主义是印度哲学的优点;中国哲学则注重实践,所以践行是中国哲学的特长。中国的哲学产生带有诗人忧患的气质,带有一种忧国忧民的那种气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过同一条河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人千里,孤高旷远。——意境)中国的哲学家似乎更在诗人中,在佛教徒中。唐朝的思想家全在佛教徒(禅宗)里,俗人中一个思想家也没有。宋明理学也是与禅宗的争斗中生发出来的。印度哲学带有一种宗教的气质。希腊的哲学带有一种科学家的气质。中国文化的短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诗人何以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而不能有深一层的澈悟呢?这就不能不归咎于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了。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宗教和哲学,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没有柏拉图和斯宾洛莎就没有歌德、华兹华斯和雪莱诸人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和泛神主义;没有宗教就没有希腊的悲剧,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国诗在荒瘦的土壤中居然现出奇葩异彩,固然是一种可惊喜的成绩,但是比较西方诗,终嫌美中不足。我爱中国诗,我觉得在神韵微妙格调高雅方面往往非西诗所能及,但是说到深广伟大,我终无法为它护短。”(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A].朱光潜全集(第3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79.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青年(中学生),《一般》余敦康《哲学导论》——西方文化冲进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但在更早以前的明朝末年,西方的传教士如利马窦等就来到了中国,到鸦片战争时候西学东渐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两百年间,两种文化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在这随后的100多年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中国文化是弱势文化,弱势文化一定要按照强势文化的话语霸权来阐释自己的东西,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是一个一直到19世纪末期,还令中国有识之士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哲学”这个词,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它是从古希腊“爱智慧”――philosophy——这个词来的,然后,日本人利用汉语的文字,将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有一位中国的学者,叫黄遵宪,把它从日本介绍了过来,从此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原来西方文化中,除了船坚炮利等科技的东西之外,还有哲学这种东西。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处在西方强大话语之下,中国、印度是弱势,处在它的控制之下。孔老思想不是哲学。中国哲学完全被抹杀了。于是在二十一世纪产生了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危机。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年轻副教授,把这种危机概括为“汉话胡说”。用西方哲学的框架套中国哲学。“用西方哲学的框架套中国哲学”是中国一切学科的通用规则。我们说的“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是古希腊人发明的学问,尽管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学问与思想,后来全人类的教育,都是按照古希腊人发明的以“理性”为灵魂的哲学来思考问题,建立学科。古希腊的哲学,已经成为全人类哲学的范式,我们衡量其他哲学如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犹太教哲学,都是以古希腊哲学为标准。我们现在追求的“科学、民主、共和国”也都是古希腊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在几个大的方面“笼罩”了人类:1,理性的方法或者思维。——logos,nous,rationality,reason。2,知识和知识的分类。——epistēmē,knowledge。3,人类的政治制度(政制)。——君主制、贵族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僭主政治。每个民族对宇宙的成因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就形成他们的哲学思维——中国人的祖先是种庄稼的,一切都以农业和水利为思考,二十四节气似乎是宇宙为中国人准备的,天地化育,四季兴替,生生不息,这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图式。《论语》:子欲无言,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古代以色列人是畜牧生活方式,读读《圣经》就会发现,他们的图式是“牧人—羔羊”。古代希腊人发明了哲学,教会了我们用哲学的方式看世界,世界于是就成了哲学所看到的样子。他们想问题的时候脑子里面往往有一个制作图式,即想象着匠人制造物品的样子,然后用这个图式的结构去比附(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他们要理解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宇宙就是神的制作,柏拉图的神叫德穆革。(柏拉图《蒂迈欧》)1,柏拉图的蒂迈欧作者:[德]多罗西娅·弗雷德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标题:宇宙论、理性与政治原作名:Plato'sTimaeus:CosmologyRationalityandPolitics译者:刘佳琪/刘玮编校2,蒂迈欧篇作者:(古希腊)柏拉图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者:谢文郁3,《柏拉图《对话》七篇》柏拉图(Plato),戴子钦这一制作图式最典型的形态有两个:一是柏拉图的“原型—摹本”图式,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图式。于是,柏拉图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原型和摹本外在分立的两重天地,看:理想世界——原型,本原(理念世界,至善至美,永恒[不变,不动])(正义的理念),底版生活的世界(感觉世界)——蹩脚的摹本(生灭变化,有善有恶,消亡),照片亚里士多德所看到的事物就是形式和质料内在复合的完整个体。二,哲学的一般含义1,古希腊哲学:爱智慧庞贝古城壁画铭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当人类从自然之中脱颖而出,割断了连接他与自然母亲的脐带而独立存在之后,他就再也不能完全依靠自然的本能行动了,人不能自足——自己不能与自己生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宙斯,《会饮》,蝉,知了。他必须依靠理性的眼睛在数不清的可能性中为自己做出选择,从而便置身于危险之中。一方面人是自然的成员,像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限制,生生死死,不能自已;但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他不仅试图以此来把握自然的规律,同时亦生发出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然而作为自然存在物他又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他追求和向往这一理想的信念。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正是从这一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之中,生发出了哲学问题: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生与死显然,只要当无限、绝对、永恒、理想和彼岸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人就注定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命运。所以我们说智慧是一种痛苦,而且是一切痛苦中最痛苦的痛苦。这痛苦之痛和苦的程度,我们除了说它刻骨铭心而外,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它的刻骨铭心之处不仅在于人注定了要追求智慧却又注定了不可能通达智慧的境界,而且更在于追求智慧便使人知道了自己的有限性,知道了自己的有死性。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其实,千百年来人类上天入地、建功立业,归根结底不过是为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这一理想,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通达智慧境界的出路—(—Eros柏拉图《会饮》)。不过,尽管如此,人类亦不可能由于这理想不能实现就放弃追求,因为这追求乃源于人之为人的本性。结果,这一切就被寄托在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过程之中。世响:一个人不承受至高无上的痛苦,就不可能享受至高无上的快乐。弘一法师——李叔同王国维自杀周作人附逆林浦村,七代八进士极度的绚烂——极度的平静将(个)人的有限性接续于神的无限性,将个人融于历史,融于世界,融于宇宙,成为一切时代的观察者。——深远的教育生——死2,哲学研究“是”,也翻译为“存在”,“有”——being,tobe,on陈村富《希腊哲学史》第一卷论述巴门尼德哲学时,作过词源和语义的解释:希腊文属印欧语系。在印欧语系中,“是”的词根有两个。一是“es”,在希腊语中就是“eimi”,拉丁文写作sum及分词esse。原来的意思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能运动、生活和存在”(后来的黑格尔所谓的“自我运动”)——灵魂;柏拉图《斐德若》论灵魂的不朽: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自动的都是不朽的。凡是能动另一物而又为另一物所动的,一旦不动时,就不复生存了。只有自动的,因为永不脱离自身,才永动不止,而对于一切被动的才是动的本源和初始。初始不是创生的,因为凡是创生的都由一个初始创生而来,而初始本身却不由另一物创生而来,否则它就不成其为初始。它既不是创生的,就必然是不可毁灭的;因为若是初始毁灭了,它自身就不能无所自而创生,而它物也就不能由它而创生,如果凡物不能不由初始创生的道理是真确的。从此可知: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就其为初始而言,既不能由它物创生,也不能毁灭,否则全体宇宙和万事万物就同归于尽,永不能再有一物使它们动,使它们又开始生存。自动者的不朽既然证明了,我们就可毫不迟疑地说:这个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凡是由它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无灵魂的,凡是由自动的物体可以叫做有灵魂的,因为灵魂的性质原来如此。如果自动者确实就是灵魂,它就必然不是创生的,不可毁灭的了。关于灵魂不朽的话这就够了。生——死涅槃——不生不死开始(力量A)——结束(力量A)解铃还须系铃人说某物es,就是说某物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那里,生存在那里。可见这个词的本意有显现、呈现的意思,包含后来“存在”的意思。另一个是“bhu”、“bheu”,在希腊文中就是phyo,希腊文的意思就是产生produce、成长grow、本来就是那样bebynature,拉丁文为fui,fuo。bhu,bheu原来的意思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能自然而然地生长、涌现、出现”。参看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第70-71页)在希腊语中,es词根的eimi,后来演变成系动词“是”,而phyo后来指自然而然成长的、变化的东西,最后变成physis(自然、本性),指本性上就有力量成为“如此如此”的东西。它同另一个希腊词techne(人工造成的)相对。techne以后就专指人造的工艺品、手工业品及制造技术。(第610页)生——死开始——结束是,存在,有——知识(科学):自然的,没有任何外力的,自力,没有开始,也没有
本文标题:古希腊哲学的一般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