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68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考纲要求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design.blogbus.com古代诗歌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手法(动静/虚实/正侧/点面/结合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2、表现手法:其他常见手法(象征赋比兴曲笔以小见大联想想象欲扬先抑);3、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比、互文、反复、顶针、双关、通感等;4、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浑然天成。表达方式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中重点注意描写、抒情。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抒情描写方式: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对景或物多做正面描写)对比和衬托(多从侧面描写作为陪衬)白描(简笔勾勒)工笔(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2、借景抒情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作者借清新美好春光景色的描写,流露了思归的感伤。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间接抒情:3、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情景关系景衬情乐景乐情哀情哀景[例]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其哀乐。”乐(哀)景衬哀(乐)情谢亭送别唐·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世事沧桑的感叹”;“空城落花”传达“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诗人表达的感情比较直接,读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诗人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不论怎样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诗人的全部感情都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中,即一切景语皆情语。4、托物言志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5、用典抒情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析】诗人通过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例1: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例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析】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6、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例1: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析】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例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析】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7、借事抒情•借事抒情,即用现实之事抒发情感。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析】诗歌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描写方式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3.描写方法:(1)正侧结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点面相结(5)白描工笔(7)对比衬托(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例1: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析】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1)、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2)、从“窗户明”来写,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3)、从“折竹声”来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另:从描写内容,此诗还从触觉、视觉、听觉来描写。例2:《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析】借正面罗敷打扮和侧面“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的反应来侧面称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析】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静),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动)。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例1、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3)、虚实相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虚实相生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例1、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例2、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析】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前两句),第二次是虚写(后两句):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写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点面相结•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例1、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析】“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例2、朱敦儒的《好事近》:“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析】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例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5)白描和工笔:•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例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析】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析】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异乡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6)对比和衬托1、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衬托2、衬托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别,但最常用的还是反衬。•衬托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景衬、动静衬、明暗衬。(温馨提示: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一)、情景衬1.以乐景衬哀情为了突出人的愁苦之情,诗人有时会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之类的“景”来作反衬,借乐景与哀情之间的矛盾达到“倍增其哀”(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效果。2.以哀景衬乐情衰败、萧条之景常容易产生悲怆、幽怨之情。古诗词中诗人有时会利用这“哀”景来衬托诗人乐观、昂扬的“乐”情。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描绘的是一种悲凉、萧条的景象。三、四句却写出了慷慨的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尽管景是悲凉、萧条的,但情却是豪放、豁达的。这样以悲景衬豪情就使豪情更显豪放。(
本文标题:68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4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