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行为金融学》第一讲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选美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每个参加者都从同一观点出发,于是都不选择他自己真认为最美者,也不选一般人真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一般人所认为的最美者。从社会观点看,要使得投资高明,只有战胜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增加我们对未来的了解;但从私人观点,所谓最高明的投资,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让给别人。第一节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克拉克(ClarkMedal)颁给了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修拉宾,这是该奖项自1947年设立以来,首次授予给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2002年,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位教授因“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的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杰出贡献获此殊荣。至此,掀起了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热潮。史密斯主要成就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天文学汲取了经典力学与量子物理中全部有关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以建立起一条可沟通的桥梁。”Daniel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因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摘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传统经济学一直以“理性人”为理论基础,通过一个个精密的数学模型构筑起完美的理论体系.而行为经济学研究则从实证出发,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去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的阿瑟·林德贝克教授将经济学研究归结为五类: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经济分析新方法跨学科研究2002——丹尼尔·卡尼曼不确定状况下决策制定研究经济分析新方法2002——弗农·史密斯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的经验性经济分析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1994——纳什、海萨尼、泽尔腾博弈论传统金融学一、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的假设条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条件:1、合乎理性的人,也称做“经济人”的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是对经济行为主体在工具意义上的描述,包括四个基本命题:1)经济人是自私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2)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具备完全或较为完备的知识和计算能力3)经济人行为的目的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4)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有效的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行为金融学挑战传统金融学(1)人并不能理智地胜任一切(2)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能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同样也受到自己的“灵活偏好”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经济生活中的种种“反常现象”和“悖论”正是对于经济学完全理性和最大化原则的严峻挑战。(3)人类在具有自私特征的同时,也同样具有公正和利他的特征。2、完全信息这一假设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假设未必完全合乎事实,他们是为了理论分析而存在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含义有效市场的前提假设是:1、信息是无成本的2、所有交易者同时接受信息3、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并且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二、有效资本市场的分类法玛(Fama)在1970对市场有效性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弱有效、次强有效、强有效1、弱有效市场是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该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即使的反映了与资产几个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例如:历史价格水平、价格波动性、交易量、短期利率等。2、次强有效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类市场就归属于半强式有效市场。3、强有效市场是市场有效性的最高层次,它表明所有与市场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经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的包含在资产定价中,即价格反映了历史的、当前的、内幕的所有的信息。三、资产组合理论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相伴,高收益必然包含着高风险,低风险必然包含低收益。根据多样化原则,选择若干证券种类进行的搭配投资称组合投资,相应的组合投资券种的集合称投资证券组合(portfolio)。当然,证券不是随便凑合的,而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精心安排和科学的搭配而组成的。组成以后还要根据其效用的好坏,经常的进行监视、调整,使其能够完成投资者预定的目的。2、投资组合证券的选择必须遵循多元化分散投资的原则,这包括券种分散,到期日分散、部门或行业分散化、公司分散化、国别分散化等。一般在15种~25种证券之间比较好。分配的比例应该依据目标的不同进行调整。3、投资组合的调整因为各种证券的预期收益和风险,都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动的影响。例如国民经济的滞涨、行业的盛衰、政府的扶持、技术的革新、原材料物价的涨跌,乃至国际间政治风云的变幻、人们心理变化和情绪的波动,都会在市场上影响证券的价格和风险特征。因此需要对证券组合内的证券进行不断的监视,观察其价格、收益和风险有无变化,若有则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调整,以防止成效与目标不一致。第二讲非理性经济人第一节投资者行为分析风险心理学:希望与恐惧之间投资风险的基本含义风险是发生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的各种可能情况的总和。具体而言,构成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1、存在负面性即发生不利事件或损失2、负面性发生的概率投资行为的基本特点:1、投资行为的目的:为了获得长期的资本利得,即希望定期获得投资收益希望在较长时间内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动而获得差额利润2、如果是投资股票,投资者通常会选择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管理好的公司股票。同时,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充分掌握信息资料,对所购买的股票的可能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分析。理性的投资决策是投资成功的关键所在。投机行为的特点1、在短时期内获得较大的利润为目的,并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2、投机着从事股票买卖的目的是希望从短期的股票波动中获得价差。3、投机者通常不注意对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业绩的分析。其投机行为往往是以了解和猜测某方面的内幕消息为前提,以技术分析为主要手段,作出投机决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投机行为和投资行为是很难进行区分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存在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都将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投资者的常见心理:正是基于证券市场存在风险这样的事实,我们认为投资者是一群生活在希望与恐惧之间的人们。投资者的常见心理有以下几种:希望快速致富,浮躁,贪婪,恐慌,恐惧投资心理建议:在投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在投资过程中,要有耐心;在投资过程中,要有信心第二节非理性经济人的内涵定义:行为金融学首先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着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和决策。内涵:强调人类行为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即使在存在“纯粹理性”的条件下,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时未必能够实现“实践理性”。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多样化动机难以导致理性行为。第三节案例:博弈论分析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就是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经济学的研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1996年诺奖授予两位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研究专家莫里斯、维克瑞;2001年诺奖授予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表彰他们在柠檬市场、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等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2005年诺奖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领域作出的贡献。纳什均衡名称来源及简介: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博弈论的定义:博弈论,英文为Gametheory,是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结果的理论。一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组合称为博弈(Game)。博弈的组成要素1、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2、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体决策3、策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4、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所知道的关于自己以及其他参与人的行动、策略及其得益函数等知识5、得益是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一般是所有参与人的策略或行动的函数,这是每个参与人最关心的东西6、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均衡结果是指博弈结束后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一些要素的集合,如在各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作用下,各参与人最终的行动或效用集合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博弈的参加者2、博弈信息,3、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4、博弈的次序5、博弈方的收益一、囚徒困境博弈prisoner'sdilemma——纳什均衡经典案例:囚徒困境(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讲到两个囚犯的故事。)囚徒困境博弈: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博弈的结果是:由于这两个囚徒之间不能串通,并且各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会顾及同伙的利益,双方又都不敢相信或者说指望对方有合作精神,因此只能实现对他们都不理想的结果(各判8年),并且这个结果具有必然性,很难摆脱,因此这个博弈被称为“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二、公地悲剧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提出来的。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个人在利用公共资源时存有私心。当一个人享用公共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看不见的脚”。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是可以通过政府管制,二是把共有资源变成私人物品。三、最后通牒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最后通牒博弈表明,博弈参与人并不追随“最大化”的人性假设,而是
本文标题:行为金融学复习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5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