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行书概论第一节行书的名称唐代书论家张怀瓘说过:“行书者,刘得升造也。不真不草,是曰行书。”而清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行云流水,稼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这里古人对行书做了一番很有道理的描述。根据近年考古发掘的《东汉嘉平元年瓮》来看,上面数行字即是行书的雏形。这些字具有行书的基本特征,带有一些隶书的笔意。我们可以据此推论,行书产生的一条路径是由隶书快捷书写的结果。因为最早的楷书和隶书差别也是很小的,所以古代书论家所言“行书乃隶楷之捷”是很有道理的。第二节行书的特点及其风格类型一、行书的艺术特点从用笔和形体来看,行书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连笔和省笔,但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行书较多地保留了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一般而言,行书在笔法上较楷书更为放松自由,在起笔收笔上虽然起讫分明,但不像楷书那样中规入矩,笔毫入纸更多以露锋取代藏锋,以欹侧之势取代平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呼应,用圆转的笔法代替方折,这些笔法上的变化使得行书笔画舒展、流动而跳宕,更为生动自然,顾盼生情。在结构上,行书一改楷书的端正严谨,而是收放自如,大小协调,疏密相间,显得更为丰富多变,生动活泼。二、行书的风格类型从行书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来看,行分为行押书、稿行书、行楷书三种。1.行押书“行押书”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著《采古来能书人姓名》:“钟(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行押书,是较为早期的行书,起到相互之间传闻信息的作用。这主要强调了行书书写方便易于交流使用的功能。2.稿行书关于“稿行书”较早见于北朝书家王愔《书史会要》:“稿书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际者。”说明稿行书的书写状态介于草书和行书之间,类似草书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草书。从当今立场看,“稿行之书”应属融入草书笔法的行书,书写更为流畅纵逸,进一步摆脱了隶书、章草的影响。这种书体实际上就是那一时期的行草书。(图1-2.1)从王献之的言论看,此种稿行之书,概逐渐流行于晋代,而根据史料推论,王氏父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一直沿用至今天,仍是应用最广泛使用的书体。宋代诗人陆游曾作《作字》诗,其文写道:“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是对“稿行书”表现形式的文学化描述。3.行楷书“行楷书,”顾名思义,既像行书又像楷书,它不像楷书那样端庄严谨、入矩中规,比楷书自由,随意,更生动活泼。相比行书而言,它有几分楷书的笔意,在流畅自如的行笔中体现法度的规范。其基本特征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简约书写笔画、增强书写映带,强化书写的意趣。它的书写速度较楷书快,并且书写笔顺可能比楷书有些变化,具有较强的易识、易学特征。第三节行书与其他书体的关系一、行书与篆书我们通常以为行书是在东汉才出现的,跟篆书似乎并无直接牵连关系。其实,行书与篆书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行书中有一部分字沿用了篆书的构形。平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字符的构形跟通常的楷书对应不上,却与篆书或隶书的某一异体相符合。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字体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异密切相关。在最初的篆书衍进为隶书的过程中,一部分字符得以保留在隶书中,这部分字符进一步保留在隶书衍进出的草隶或行书当中,这就使得行书的某些偏旁部首或字符具有了远古篆书的特征,这不仅反映在偏旁部首的字符当中,而且反映在行书的笔法当中,某些行书暗含篆书主要特征的使转笔法,这本身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篆书的部件一直保留到了行书当中,笔法自然过渡保留了下来。篆书的种种笔法与行书潜移默化地相贯通,篆书高华古朴的气质必然对行书书写的气质类型有所提升。二、行书与隶书行书脱胎于隶书、楷书,自然与隶书有密切关系。为了适应实用书写的需要,隶书进一步演化为草隶或楷书,带有隶意定的行书我们称之为“行隶”,在这个阶段,隶书、楷书、行书的笔意和形式不能截然区分。因为行书的产生与隶书的过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隶书对行书的字法和笔法有比较直接的影响。隶书技法的熟练掌握,对于理解和把握行书有所帮助。三、行书与楷书行书成为一种书体,与楷书的产生和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宋代姜夔的《续书谱》就说道“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从便,挥造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初期阶段的行书由于刚从隶书脱化出来,不少字从结构到用笔都还保留着较为浓厚的隶书意味,还极不成熟。行书与楷书的产生发展大约同时,在行书从章草脱胎变为“俗体”的过程中,楷书为行书的定型起了依据和模板的作用。随着楷书的间架结构、笔画的定型,行书也渐趋定型。经过一百多年的广泛使用和无数文人,书家的改造、整理、美化,直到魏晋时代方臻成熟,成为一种非真非草,独具特点的字体。行书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创新以后,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写法,发展为俊逸、雄健、流畅的书风,从东晋开始,楷书便逐渐取代隶书而成为社会的正式字体,行书则作为楷书的辅助,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所说的行书,主要是指成熟之后的行书。从此以后,行书成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书体之一,流传至今。清代碑学兴起以后,很多书家开始将魏碑中的楷法融入到行书的创作之中。取其劲拔雄奇、气骨兼备的特色。诸书家中,赵之谦是其中佼佼者。他擅长以北碑写行书,骨骼清奇,别具一格。第四节行书的三大流派一、1。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他的行草书被世人视为学书的典范。可惜现在已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较为著名,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反映了书法艺术在晋朝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世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王羲之的影响。王羲之行草书蕴含着“平正”和“欹侧”的两个方向,以后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策源地。智永、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蔡襄、赵孟頫、文征明等继承其平和秀逸一路;王献之、李世民、欧阳询、李邕、杨凝式、米芾、董其昌、王铎等发展其欹侧跌宕一路。2、王献之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是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笔萧散,墨法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的自然变化。其草书名作《中秋帖》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也有人认为是宋代米芾的仿拟之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对后世尤其南朝书法影响至深。王氏后代大书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即深受王献之书法影响。辽宁博物馆藏有父子俩的摹本,分别是《万岁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无申帖》。二、颜真卿颜真卿(709—784或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少时家贫,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魏碑笔意。成为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颜体行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许多名家多是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颜真卿行草书墨迹,有著名的“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父稿》、《争座位稿》,其中《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外还有《刘中使帖》(图2-3.3)、《湖州帖》、《送刘太冲》等。他的行书对晚唐诸家、五代杨凝式以及宋四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及以后的刘墉等等。三、碑帖结合第二章王羲之、米芾行书风格技法解说第一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一、作品简介《圣教序》全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玄奘奉命于当年三月即居译场弘福寺从事译经。唐高宗咸亨三年(677年),都城诸僧为弘扬佛法,委托怀仁和尚,按照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写的圣教序,高宗李治所作之记,根据内府收藏的真迹,摹集王羲之行书,勾摹上石。怀仁对此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此碑收集了王羲之大量法书遗迹,摹刻精严,气脉流畅,宛若王羲之写成,成为书法学习者最好的范本。是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二、风格特点此作虽是集王羲之字而成,但通篇气脉贯通,字与字之间的衔接自然生动,并不觉得生硬。笔法与单字结构几乎完全出自王羲之字帖,章法秩理,井然有序,牵丝映带,宛若写成。因是集字,所以字与字之间没有连带,加之文字繁多而丰富,所以历来被看作是学习二王行书的经典范本。碑文选自内府王书收藏真迹,其中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对于多数字而言,结构偏于修长,俊爽清迈,笔意生动而气象平和,一派江左流韵,较好地体现了王羲之的风格特点。三、临摹要领可参照《兰亭序》具体点画分析。学习者可以以《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作为学习王羲之行书的经典范本。在临摹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兰亭序》点画写法分析。对点画、结字进行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临写时选用的毛笔不宜过大,笔锋要细要尖,写出的点画清新而有力度。临摹过程中,起笔入纸时笔尖要敏感,方向力度都要掌握好,提按分明,力求流畅。2、因为是集字,临摹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可以适当连带,增加章法节奏的变化,不宜写得过于呆板。3,临摹时可以参考王羲之手札,对比唐代集字作品与魏晋时代作品的不同之处。第二节米芾《蜀素帖》一、作品简介《蜀素帖》是米芾的得意之作。米芾自署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书共八首诗,五言四首、七言四首。据《石渠宝笈》载:“此蜀素乃北宋庆历四年川东造,邵子中藏装裱成卷,记其尾,虚其首以属善书者,熙宁八年胡完夫题其尾,至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始为米芾所书。”《蜀素帖》可以看作是米芾构建自己书写风格过程中较重要的部分之一。根据其自述“余幼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及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及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可以得知他早年对唐人用工最勤。元丰五年(1082年),米芾在黄州拜谒苏轼,苏劝以学晋,成为米芾书法飞跃的关键。从《蜀素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已经完成了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的飞跃。通篇字势率意放纵,飞动洒落,因材质纹理较粗,加上米芾“刷”字,行笔振迅,故通篇多见渴笔。笔势翻飞,奔涌出激越昂扬的节奏,与晋人行书之平和简远迥
本文标题:行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5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