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曹永斌Email:jsjrcyb@yahoo.com.cn学习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写文章宜曲不宜直的道理,了解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关联。•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艺术方法来营造文章的波澜。•3、在“有人敲门”等写作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古人有言“文贵曲”,意思是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对文章“波澜”的重要性,前人有既形象又精彩的论述。•《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若井田方罫,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白石道人诗话》也说:“波漾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可见,作文,尤其是叙事性文章,如果平铺直叙,见首知尾,只能败坏读者的兴致;只有情节曲折、斗折蛇行、翻腾跌宕、摇曳多姿的作品,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才能扣人心弦,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令读者爱不释手。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呢?一、“一波三折”法。•即善于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形成波澜。现实生活本身就复杂多变:景有动静荣枯之变,物有长短方圆之变,事有大小好坏之变,情有喜怒哀乐之变。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有层次地展开矛盾冲突,就能使文章有起有落,富于变化,平中见奇。•请看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成名走投无路,惟思自尽,忽得巫师指点,抓得俊健促织,真乃柳暗花明,此一折也;正举家庆贺,而子发盆毁虫,一家人“如被冰雪”,此二折也;夫妻“气断声吞”之际,子化促织,轻捷善斗,战败“蟹壳青”,取胜大雄鸡,此三折也……这是从大处说,如凝眸微观,更会发现大曲折中套着若干小曲折,如翻腾的激流,飞迸出点点浪花,景中有景,奇中生奇。二、对比反衬法。•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底面,恶与善相共,阴影与光明相伴。”(《克伦威尔序》)•鲁迅也说:“优秀的人物,有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承”者,就是这。”(《论俗人应避雅人》)•两位大师的论述表明对比是形成波澜的好方法。•《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倨而后恭,造成故事曲折变化,这是纵向对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心胸狭隘,蔺相如宽仁大度,将相互衬,这是横向对比。三、“故弄玄虚”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故意设置悬念。“悬念”在心理学上就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在作文中,设置一个个“关子”(即悬念),使内容回旋推进,能够造成读者某种强烈期待或热切关切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欲罢不能。•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一节便是如此:•(1)周瑜暗藏杀机,令孔明三日造箭十万,而孔明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他不怕死吗?•(2)三天之中,面对周瑜的百般刁难,他竟置若罔闻,只向鲁肃借船借草。他到底安的什么心?•(3)时日将到,他不是造箭,而是驱船直奔曹营。他到底念的哪本经?•(4)船近曹营,令军士擂鼓呐喊,一旦曹军齐出,他如何是好?•这真是悬念迭出,险象丛生,令读者如入重重迷雾。作者如此“故弄玄虚”,直到草船借箭归来,这些疑窦方才水落石出,不解自明。四、层层铺垫法。•铺垫就像登山的台阶,一级一级引人入胜;铺垫就像潮水掀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作文也是如此,前面垫得越厚,后面就站得越高。•《明湖居听书》中,相貌丑陋的男人出场的演奏,已令“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接着黑妞的演唱更令人“叹为观止”。经过这一衬再衬,最后王小玉才出场演唱,她当然就更胜一筹了。•《猎户》中的尚二叔和“百中”老人,为董昆的出场作了铺垫,有力地衬托了打豹英雄的形象。•这两文,欲擒故纵,层层映衬,逐步铺垫,写得跌宕生姿,曲折有致。五、结尾陡转法。•这种方法是指当文章结束时,笔锋陡转,故事结局异乎读者想像,出人意料,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项链》中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含辛菇苦,十年艰辛。到最后,才知道当年丢失的项链竟是假的。这真是神来之笔,令读者惊愕万分,拍案叫绝。六、运用抑扬法。•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文章有抑有扬,形成波澜。•《荔枝蜜》全文是要歌颂蜜蜂,赞美奉献精神,但开头却写蜜蜂蜇人,自己讨厌蜜蜂。•这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法。七、故意倒叙法。•将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前,然后再细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从而形成波澜,吸引读者。•《祝福》一开头就写祥林嫂凄然死去,引起了读者对祥林嫂一生的强烈关注。•要写出事件的波澜,除了上述七种方法外,还有巧合法、误会法、夸张法等等。•一篇文章往往也不单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更容易使文章独具匠心,生动感人。但这些方法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刘玄德三顾茅庐”是曲折叙事的典范,毛宗岗的评点也历来为人称道,注意品字、品句、评章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极尽曲折之能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之所以要这样极尽曲折之能事,首先是如实地反映生活的面貌。诸葛亮再三地不肯露面,一方面是避乱世之秋,不愿出山,另一方面也是考验刘备的诚意和为人。其次是为了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手的性格。诸葛亮再三地避而不见,刘玄德三顾茅庐,写出了诸葛亮的矜持、老练、沉着、精于谋略等性格特点,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有诚意、有耐心的性情,同时,也写出了张飞的粗鲁、莽撞,关羽的稳重、宽厚等。第三是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正如古人所言:“诗文无顿挫,只是说白话,无复行文之妙。顿挫者,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所谓‘盘马弯弓惜不发’。若一直滚去,如骏马下坡,无控纵之妙,成何文法?”小说愈是曲折多变,愈能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走进现场“三顾茅庐”•一、不要把什么都写出来。•(《雨夜》)•二、曲折的情节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河豚子》)•三、曲折通过章法和句法表现出来。•(《秋夜》)活动体验一、不要把什么都写出来。(《雨夜》)•1、“雨一直在下,下个不停,似乎想洗净人间的杂尘.”是《雨夜》的第一句话,这个开头,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雨夜”的氛围,也是对文章主题的一种暗示。雨,冲洗的不仅是自然世界中的“杂尘”,也是人的心灵深处的“杂尘”。这个开头,为全文的叙事和主题的表现奠定了基调。•开头关于雨的描写,与文中许多地方都是互相联系,互相照应的。这些描写共同烘托了寸雨夜的氛围,营造出了作品独特的意境。•2、文章要表现的是人物心灵深处的波澜,但作者没有采用直接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她反复描写窗外的雨和身上的雨衣,把心灵的选择外化为对雨的不同感受和雨衣的穿脱,以具体的艺术描写和形象可感的画面来寓示,象征“心灵选择”的过程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是形成隔膜还是敞开自己,是包裹自己还是接受洗礼。•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可感,含蓄蕴藉。•3、从外在景象来看,本文反复描写的是窗外的雨和我进门以后是如何处理雨衣的,但文章的焦点却始终凝聚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上,从不平、失落、嫉妒到回想互相安慰的情景,再到逐渐平静的反思,及至终于打出了祝贺的电话,心灵历程的演进清晰可见。“雨”和“雨衣”实际上是心灵的外化和象征。•4、婉曲。二、曲折的情节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河豚子》)•1、小说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情节是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的。这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灾荒之年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中河豚子“因煮烧多时,毒性消失”的情况也是有生活依据的。•这样的情节设计正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的反映,它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2、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父亲的“算盘”,他在万般无奈之下,不得已用河豚子来了结全家的性命,这一切虽然是他的设计,他盼望着预期的结果出现,但是,他又以受着难以承受的心灵煎熬;另一条线索是家人的欣喜与等待,他们并不知道这一顿“美味”的可怕后果,只是家人之间同甘共苦的亲情,使他们要等父亲一起来共享“美餐”。•在这篇短小的小说中,“知”与“不知”,悲与喜,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叙述节奏。三、曲折通过章法和句法表现出来(《秋夜》)•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文章描写了肃杀、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种景物,传达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表现了作者与恶势力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在章法上,文章以“我”的视点移动和感情变化为线索。•犯中见避,同中求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土耳其]阿吉兹·涅辛《我是怎样自杀的》•乔叶《第九次微笑》•“有人敲门”的两个重点“元素”:“谁在屋内”、“来者何人”•[日本]星新一《雪夜》写作实践
本文标题:文似看山不喜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5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