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咨询师社会心理学(新)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学科性质与独立时间•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都有密切联系。•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层面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二)侧重于社会学层面的定义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三)国内比较公认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习得行为、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勒温的著名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社会心理活动与即时情境、过去经验以及人格特征有关。•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而心理则是内隐的,主观的,不能直接观察的。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二)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三)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四)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根据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这一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想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减少自身的价值取向对研究产生的影响。•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耍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系统理论中有许多子原则,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以及反馈原则等。•三、伦理原则•要尽力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研究者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求被试的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3.在具体研究中,应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问意•6.不得与被试建立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用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一)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的观察。•(二)参与观察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所进行的观察。•二、调查法•亦称询问法。是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然后分析整理资料的方法。•分为口头调查(访谈),纸笔调查(问卷)。•(一)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1、特点•首先是良好的人际氛围;其次是访谈提纲。•2、分类•结构与非结构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直接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通过一定中介进行的访谈。•(二)问卷法•是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方法。•1、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二是收效快•2、类型•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结构问卷中,每一问题都给出答案,只要从中选择恰当的答案。•无结构问卷中,问题是统一的,但未给任何选择答案。•3、问卷的构成•A.题目问卷的标题,是对问卷目的及内容最简洁的说明。•B.前言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的组织者、对被调查者提供的资料予以保密等。•C.指导语用以指导被调查者怎样填写问卷的说明。包括填写方法、要求、时间、注意事项和例题。•D.问题及答案问题的内容是问卷的主体。•E.人口学数据资料作为研究的变量•F.结束语通常对被调查者表示谢意。•G.计算机编码处理问卷的结果•4、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A.目的性原则设计要明确围绕研究目的。•B.全面性原则设计要尽量穷尽相关内容•C.非歧义性原则设计要使被调查者能正确理解,避免出现歧义。•D.非暗示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力求避免对被调查者的暗示与诱导。•E.适度规模原则问卷的长度和内容应适宜,一般在20-30分钟内完成。•三、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研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二、学习的机制•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1.联想联想即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铃声一响狗就能得到食物,经多次反复后,即使没有食物,它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是由于狗形成了铃声——食物的联想。•2.强化强化能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或者消退。分为正强化(奖赏)与负强化(撤销惩罚)。•3.模仿个体行为的获得是模仿榜样的结果。•三、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模式,或对已有行为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社会交换论•是用经济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解释社会行为的理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的交换”,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如果产出与投入平衡,互动得以维持;如不平衡则难以长期维持。•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五个命题:•1.成功命题个体的行为能得到奖赏,就会重复这种行为;奖赏越多,重复的频率就越高;•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3.价值命题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4.剥夺-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就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而得到不应有的惩罚时,就会愤怒而出现侵犯行为;反之,如果个体得到超过预期的奖赏,而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就会认可该行为。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的互动是通过符号来进行的。•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姿势等。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符号互功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三者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制约。6.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中,涉及到双方的身份及其意义,而身份及其意义也存在于互动过程中。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创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是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一)意识、无意识(潜意识)与前意识•意识是个体能够觉知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个体不能觉知的心理活动,但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均产生影响。包括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下。•前意识是无意识中可以被召回的部分。•(二)“力必多”•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力必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三)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初级的心理系统(无意识)追求冲动和欲望的满足,而无视社会的伦理道德,这是快乐原则。•社会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冲动,适应现实,否则非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就是现实原则。•(四)生本能与死本能•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指向毁灭,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五)人格结构•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由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要使个体适应现实,对本我加以约束。•超我服从于社会教化,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在正常情况下,三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存在较大的冲突,即为人格障碍。•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主要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她批评弗洛伊德的“力必多”说,认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家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他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安全的心理反应,会极大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心理、行为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个方面。•社会化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为早期社会化;•成人期为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需要对个体进行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13-25年•(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四、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童年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三)大众传播媒介•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对青少年的影响特别大。•(四)参照群体•参照群
本文标题:咨询师社会心理学(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6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