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遵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省委七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编制了本规划。一、今后15年发展的客观基础(一)“八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199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9%,超过“八五”计划目标0.9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476元。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粮食总产量5年内连续登上了200亿公斤和250亿公斤两个大的台阶,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225亿公斤以上。畜牧业、渔业、林业、副业全面发展。1994年以来,工来生产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199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5年平均增长8.5%。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84项,综合省力进一步增强。2、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逐步推进,87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一批企业嫁接改造和组建企业集团取得了较大进展,60%的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造。近几年,经济发展第二战场迅速扩展,乡镇企业、区街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多种经营、第三产业等新的经济生长点不断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各类企业基本进入市场;商品价格由国家定价为主转到市场形成为主。指令性计划进一步缩小,市场调节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逐步转向以宏观管理为主,管理方式正在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国家对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我省得到顺利实施。3、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比例由1990年的22∶51∶27,到1995年调整为19∶53∶28。农村经济打破了传统单一农业的状况,非农产业产值已占50%以上;能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基础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大通道正逐步形成,电力供需矛盾得缓解。4、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经外贸迅速发展。199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4.3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1.3倍;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6.6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2.8倍。形成了以哈尔滨市为中心,黑河、绥芬河市为窗口,沿边、沿线为前沿,连接全省辐射内外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5、商品流通活跃,市场体系正在形成。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已具雏形,正在成长发育。目前,全省各类服务网点达40多万个,建成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3,400余处。199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6亿元,比199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5%。6、科技和教育成效明显,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科技事来蓬勃发展,“八五”前4年累计获得科技成果5,596项,技术市场成交技术合同3.2万项,成交金额24亿元。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教育结构得到了改善,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7、居民收入增加,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达到2,96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0年增长40.6%,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6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7.8%,年均增长10.9%。城乡民成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开始向小康水平过渡。(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八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省区相比明显落后,也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发展速度慢以下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表现。一是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支柱产业断层,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3的石油、煤炭和森林采伐等采掘工业,基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死面”,新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资源型产品精深加工程序低,煤、木、油的加工利用程序仅相当于全国的1/5,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产业层次低;基础产业仍比较薄弱,特别是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仍未得到明显缓解;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大中型水利控制工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非国有经济起步晚,近年发展速度加快,但是比较脆弱。二是经济体制转换滞后,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重大突破,调整、改组、改造进展缓慢,经营机制转换滞后于市场条件和外部体制的变化;农村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如何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是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各种经济杠杆运作不够协调,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缺乏有效制约机制,阻碍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为经济发展服务与提供保障的客观环境仍然偏紧;市场体系发育比较滞后,致使一些改革措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三是经济发展尚未摆脱偏重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管理粗放问题比较普遍,在生产、建设和流通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不快;工农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竞争能力差;对国外先进技术企业缺乏吸纳能力;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还没有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三)“八五”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全省人民在“八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育,主要是:1、经济发展慢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矛盾,必须在全部工作中充分体现发展这个硬道理。受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制约,以及我们思想解放不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一直比较缓慢,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兄弟省市特点是沿海发达省区拉开了差距。事实说明,经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黑龙江省开发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经济低速低效发展,解决黑龙江省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一切干扰,只要讲质量、讲效益,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2、经济发展慢的症结在于思想解放不够。必须以解放思想为主线,以改革为根本动力,加快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八五”期间,我省粮食总产年递增率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居全国第11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9位。关键在于农村解放了思想,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大锅饭”,真正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目前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没能摆脱危困局面,全省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不到位。不改革没有出路。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深化改革”。3、经济结构单一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必须坚持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和资源二次开发、深度开发的方针,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长期以来,我省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以及资源型、原字号、初加工和过重的产业产品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调整。农业、重工业特别是采掘业比重大,国有经济包袱重,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是黑龙江省的基本省情。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出发,必须在绝不放松国有工业和大农业的同时,大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经济生长点。这是黑龙江省应该走也必然要走的道路。4、“高投入、低产出、出大力、赚小钱”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必须讲求实效,走“少新建、多改造”和“低投入、高产出、快积累”的新路子。我省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在于速度慢,而且增长质量差。“八五”期间共投入1648亿元,新增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305亿元,投入产出比仅为1∶0.79。在当前资金吃紧、科技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增加资源消耗的外延扩张,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5、经济和社会能否快速发展,根本在于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政府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两手抓”。要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部署,努力使政府的工作充分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四)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和未来一个时期内世界的两大主题,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亚太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将带动全球经济的回升,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我省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要素合作与交流的前景十分广阔。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从经济发展战略上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我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减少利益流失,增强积累和投入能力;国家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把黑龙江省列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重点,有利于我省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国家突出强调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度,重点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我省实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省优势和发展重点与国家确定的产业政策完全吻合,有利于我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强调资源保护、资源更新和资源补偿,有利于我省资源深度开发和替代产业发展;国家制定的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发的五大政策,有利于我省缩小与东部发达省区的发展差距;国家决定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经济关系,有利于我省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问题,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这些将为我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今后15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总体部署上分为前5年与后10年两个阶段。“九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确保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提前1年翻两番,力争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世纪初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和经济体制基础。在实现“九五”目标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为了实现以上奋斗目标,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中央精神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坚持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加速建设农业强省,切实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大力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二十一世纪。按照以上总体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急起直追,缩小差距。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能搞多快就搞多快。——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坚持少新建、多改造,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教育为本,科技领先,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商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全民的整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