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大纲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大纲一、城市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1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城市经济学要研究两大类相互作用的内容;一类是将城市作为点,研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其产生和发晨的规律,研究如何使点不断增加,点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建立点与点之间合理的经济社会联系,即城市化和城镇体系问题;—类是将城市作为面,研究其中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尽可能地提供完备公共服务,弥补市场不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2中国城市经济学框架与西方传统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框架的差别及原因(1)差别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宏观城市经济学——城市化的理论与方法;微观城市经济学——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蛆织与发展。西方大部分城市经济学教科书的框架都以微观层面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为主,对于城市化及城市体系问题涉及得比较少.(2)原因:英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于1976年学框架来源于西方当时城市发展的实践需要。中国面临城市问题和西方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西方国家城市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城市化问题,西方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的篇幅在增加。西方城市经济学很少涉及城市化的原因:西方城市经济学产生与西方城市化之后,城市化已经不是问题,而城市内部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才成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比如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住宅乃至于城市的教育问题、犯罪问题等等二、城市经济学的产生1城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尔伯·汤普森(WilburThomson)撰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城市经济学的著作2产生原因许多城市问题是综合性的,并且根源于经济的或者是社会的原因,仅仅依艘于自然科学,依赖于城市规划,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城市问题。三、西方城市经济学流派美国城市经济学家约翰,F,麦克唐纳(Joh.FMcDonald)在他1997年出版的城市经济学基础中将西方城市经济学概括为3大流派;主流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认为这三大流派在政治上的观点有相互吻合的地方四、中国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特殊的工业化道路所决定,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很长时间内近平停滞,对城市化的研究也非常薄弱。日本学者越泽明1978年在他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城市建设—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的前言中写道;“中国25年来的经济建设,也是实现快速工业化的过程。在近代社会中,城市化现象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关于这一点中国的情况如何,几乎完全没有研究。改革开放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逐步兴起。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率先成立城市经济研究室,各省的社会科学院也相继成立城市经济研究所或研究室,将中国城市经济的研究逐步推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大学也陆续开设城市经济学专业,1995年南开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学博士点,系统培养城市经济的管理与研究人才。目前,已经有多所高等院校都开始设立城市经济学课程,开辟城市经济学硕士或者博士点。五、城市经济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1国外的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从国外城市经济学研究趋势来看,发达国家比较关注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培育、城市郊区化、再与城市再生、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等综合研究以及城市房地产、城市就业、城市社会保障、城市环境治理等专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经济研究更关注于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等问题。2我国在今后几十年,城市经济学应用研究的重点领域(1)城市化支撑条件与战略布局。(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新形态。(3)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结构重建。(4)城市特色、功能定位、发展战略与主导产业确立和转换。(5)城市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与改进途径。(6)城市社会文化、人力资源产业开发与城市经济发展。(7)统筹城乡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淡化。(8)城市土地开发、收益分配。(9)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0)城市经营管理的有效机制.在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现指导下,从宏观视角把握现代城市管理,了解政府经营城市的基本趋势与主要领域。第一章城市化经济原理第一节城市化概述一、城市化概念1城市化概念辨析(1)不同学科的定义(2)城市经济学对于城市化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共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见表1-2(3)不同学科定义城市化的共同点①城市化涉及城市与乡村两个基本的客体,城市在其中处于主动地位。②城市化的表现集中在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两个现象上。③城市化的经济内涵主要包括生产方式的转变,人口就业结构的转变。在这两个转变中,城市是转变的目标模式,农村是转变的出发点和主体,也就是广大的农村的生产方式、就业结构向城市的生产方式和就业结构的转变。2城市化的经济学定义(城市化的城市经济学定义)(1)定义:城市化是指城市经济形成与发展,引发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进而导致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转换的过程。3运用城市演进规律的注意问题(1)上述城市化的演进规律是在市场经济环境里表现出来的,而且,需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序上才可以观察其全部过程。(2)世界上不同国家在短期内会城市化过程可能会偏离此规律但市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任何国家区域的城市演进都是遵循此规律。(市场的强制性干预下或者政府政策的有意识引导下向着城市化规律所规定的)我国发展乡镇和小城市为导向的城市化政策违背城市化规律发展乡镇和小城市为导向的城市化政策的历史意义发展小城镇的局限性四、制度与城市化1制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和人口迁移、产业集聚,进而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1))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部门在维持本部门再生产的同时产生农业产品剩余和要素剩余,为非农产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推力,(2)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必要的拉力:(3)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在开放经济中,还包括外地过剩要素进入的制度安排和非农业部门的要素流人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4)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2制度对城市化发生作用的形式(1)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制度主要是以所有制、产业发展导向、公共服务政策等形式发生作用。3集聚经济(1)概念观点1: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即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观点2: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2)集聚经济的类型或者层次①内部规模经济,或者称之为企业内部经济。它是指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因城市集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②地方化经济,也称之为企业外部、行业内部集聚经经济。地方化经济是某个行业的企业或者相互联系密切的企业在城市中集聚,从而通过相互之间的功能互补、强化,行业规模扩大等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地方化经济是一种外部经济.③城市化经济。它是由于城市产出的扩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城市里往往有多个产业或者行业的经济活动,它们之间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和影响产生外部经济,因而有利于每个行业降低成本。(4)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①分工与专业化。②规模经济。在城市中,规模经济包括了生产规模经济和消费规模经济两个方面③外部性经济.集聚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外部性经济。所谓外部性是指—个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利益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这种影响所引起的其他经济活动利益的变化既不能占有,也不承担责任。外部性经济就是一个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其他经济活动利益的变化.表现④市场效率。在城市中,由于经济活动密集,相互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客观上促进了市插的发育和完善,进而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5)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城市经济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活动形式,集聚经济是其存在的基础。为城市经济得以持续和壮大,在国家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经济根源。4产业结构演替产业结构的演替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主导产业兴衰、更替关系城市的兴衰)(1)城市产业更替较快,新兴产业容易长生的主要原因①城市是创新活动的集中场所,创新活动通过推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或者改善新产品、新服务成长的外部环境,从而刺激了相应的新的产业或者行业的兴起。②城市具备新兴产业成长所需要的市场条件。③城市的产业发展环境好。第二章城市体系的经济学分析第一节城市体系概述一、城市体系的概念1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比较稳定的经济和社会联系,职能分工和空间分布有序的城市集合体。(3)我国学者的观点城市体系是一组城市构成的群体,具有地域上近邻、联系稳定,而且层次性等特点。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所组成的诚市群。二、城市体系的特征1城市体系的特性(1)联系有序性城市体系内部的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多样化和有序的联系。(1)从联系的类型看,商品和服务贸易,企业组织联系,社会文化联系,经济、社会、行政管理关系等。2.空间组织层次性城市体系的空间层次性是指城市体系内部各城市在空间分布与组合上的层次分异与组合3.功能整体性城市体系的功能是一种‘系统”功,是在各个城市功能组合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功能.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1)克里斯泰勒在其中心地理论(2)齐夫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法则。即,在城市体系中,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是其等级的函数。Pr=P1/rq式中,P,是第r等组的城市的人口规模;P1为第一等级的城市人口;r为城市的等组,q为指数,根据国家或者区域的情况而定。(3)贝里(aLLBerry)在齐夫等级—规模法则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上38个国家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情况,将城市体系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①在城市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只有大城市异军突起式的发展,缺少小城市。②第二阶段,可能存在3种类型。一是,大城市和小城市发育,中等城市缺乏;二是,大城市多,中小城市少;三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发育,小城市少。③第三阶段,有两种情况,一是大城市和小城市比较多,而中等城市少;二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比较多,小城市比较少。④第四阶段,城市体系中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达到了均衡,符合齐夫的等级—规模法则.资料来源:陈伯中:(都市地理学),台北,三民书局,1988,第94页(5)饶会林的验证3首位城市(1)城市体系的首位城市是指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三、城市体系的经济功能1城中体系的内部经济功能城市体系的内部经济功能:就是城市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其内部的各个城市的经济行为,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组织,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效果所产生的系统性的影响与控制作用。第三节首位城市成长的经济原理首位城市是城市体系的组织核心。城市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位城市的发展。1区位优势与首位城市成长(1)区位优势。①自然区位优势决定了城市发展具有优良的自然环境作支撑②经济区位优势则是一个城市借助于与其他城市的空间关系而获得的更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因素。(2)首位城市首位发展趋势不断强化的机制①由于首位城市发展快,因而,它在企业的区位决策,政府的经济区位决策,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区位决策中的信息影响力都会大于其他城市,具有很高的区位识别性,很容易被企业、政府和劳动力在进行区位决策时所选中,作为其发展的空间场所.这样,由于首位城市在经济区位决策中的区位识别性高,区域中的劳动力、企业,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投资等都会持续地向首位城市集聚,从而在劳
本文标题: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大纲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7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