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先秦诸子散文“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乐》《春秋》《易》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其得名於魯史《春秋》。周室衰微,諸侯爭霸,大國兼併···[170余个国家]春秋五霸霸國創業霸主歷時時間齊國齊桓公前720-前75040晉國晉文公前760-前510160秦國秦穆公前750-前77030楚國楚莊王前790-前690110吳國吳王闔閭前690-前51030[前722-前468]春秋时期思想勃发的背景•诸侯争霸-生存(实力)—治国—人[量/质]•礼崩乐坏——私塾盛行•原始的宗教信仰——唯鬼神独尊——民神共举——神民有分——重人事轻鬼神——天人有分——以人为本•《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国大夫叔孙豹与晋国大夫范宣子对话。范宣子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不朽。”•《孙子兵法》:“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夏、殷、周灭亡的教训《论语》与孔子1、介绍孔子2、《论语》的研究孔子(前551-前479)•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哲學思想: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世哲學家•道德的最高原則:「仁」和「義」•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說取得了獨尊的地位•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1、一種和諧的社會生活,追求智識崇尚智慧的狂熱,以及穩健的文化•2、教條徹底的限制了人類自然而充沛的衝勁,簡直沒有豪放和冒險,愛情和友誼也過分的受到桎梏;使國家一味保守,阻礙了進步、使婦女一味服從生平事迹•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年時開辦私學•後率弟子周遊列國•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儒家的经典道德的规范-《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内容:记载孔子的生平讲学和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共计20篇[语录体散文]•成书时间:战国初期•类别:中国哲学•宋朝大儒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称为“四书”•明朝以后,“四书”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代圣人立言”•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论语》精彩语言辑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朽木不可雕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核心思想•1、“礼”: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仁”: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已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道”读书:书呆子与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为,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危险修身(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心都是肉长的!•恕道•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不是不可以的吧!修身(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去)也”•仁义之道—仁道•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为政:表率的作用•正人先正己!•学生—干部•影响与相互影响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儒家嫡传所著,是正宗的儒学作品,最能体现儒家的精神价值•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三纲八目: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中庸》:忠恕之道•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的境界: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智、仁、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学习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中山大学校训•1、远大志向与广博自然社会科学知识•2、独立思考-创新•3、知行统一-社会实践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认识论的积极态度:荀子戡天思想•何为“天”:物质的天(天空-大自然),精神的天(主宰-至上神),以及本然的天(本然意义上的物质;被当成本然意义上的精神,如天理;以及本然意义上的气质-天真)•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何为“人”:理性-人伦•把“人为”抬到极高的地位——“骋能”、“理物”以至于“制天命”•处理天人关系······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善假于物——天人相分观点君子不器背诵:先秦诸子散文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课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7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