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补体系统JulesBordet(1870-1961),DiscovererofComplement1894Bordet发现绵羊抗霍乱血清能够溶解霍乱弧菌,加热56℃30min阻止其活性;加入新鲜非免疫血清可恢复其活性。Ehrlich在同时独立发现了类似现象,将其命名为补体(Complement)3中和毒素溶解细菌细菌正常血清加热血清中和毒素不溶解细菌动物血清补体新鲜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不耐热成分,可辅助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是抗体发挥溶细菌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0~10°C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3~4d。补体系统是一组对热和外界影响因素敏感,以酶原形式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体液中的球蛋白;一旦活化以级联反应形式进行,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C1qC1rC1s、C4、C2、C3、C5—C9;B、D2.补体调节蛋白: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等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3.补体的受体分子:CR1—CR5、C3aR、C5aR等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C6、C7、C8和C9,其中C1由C1q、C1r和C1s三个亚基组成。2.替代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D、P因子等。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4.补体受体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C5aR补体系统的命名:5.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C3a、C3b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在其符号前冠以“i”表示,如iC3b。补体的理化性质补体的固有成分为糖蛋白,大多为β球蛋白人体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主要合成细胞,血清中的补体主要来自肝细胞,而炎症组织中的主要来自巨噬细胞。补体灭活:经56℃,30min处理,失去活性补体成分的基本特性1、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血清中具酶活性的球蛋白,未活化前多以酶原形式存在。2、正常人体血清中补体含量相对稳定,(其中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与抗原刺激无关,不随机体免疫应答增加,但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可引起改变。3、补体性能极不稳定,加热56度、30分钟即灭活,0~10度活性只能维持3~4天,因对许多理化因素敏感而失活4、补体通常不与单独的抗体结合,作用无特异性。补体的活化补体活化有三条途径:补体的经典活化途径补体的旁路活化途径补体的MBP活化途径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经典途径主要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活化物,活化C1为活化的起点。三个阶段:识别、活化、膜攻击阶段C1qC1qr2s2C1rC1s40nm抗原抗体抗原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1分子的结构与功能C1由一个C1q、两个C1r和两个C1s分子的共同组成。一个C1q分子如果同时与两个以上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的变化,继之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1是经典途径活化的始动分子。活化阶段补体活化经典途径补体膜攻击单位结构MACs造成的细胞膜损伤C7C6C8C5bC9多聚体C5b+C6+C7+C8+C9=MACs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的几个特点抗原抗体特异结合活化反应顺序为C1qrs-C4-C2-C3-C5-C6-C7-C8-C9产生3个转化酶:C1酶、C3转化酶、C5转化酶产生3个过敏毒素:C3a、C4a、C5a补体的旁路激活途径激活物:脂多糖,多肽,酵母多糖等细菌细胞壁成分,G-菌的内毒素、凝聚的IgA,IgG4等参与成分:C3,C5-C9,B,D,P,H,I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lectin,MBL)该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相似,但不依赖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C1q的参加主要激活物:细菌等微生物参与的固有成分:C4、C2、C3,无C1的参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甘露糖残基MΦ,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TNF,IL-6等)肝细胞MBL(与C1q结构相似)+丝氨酸蛋白酶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C4C228经典MBL旁路激活物识别阶段C3和C5转化酶形成激活C5溶解和攻击活化阶段末端效应阶段
本文标题:第五章 补体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8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