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电视民生新闻民生及民生问题所谓民生,是指平民大众的生计,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的生计、生活。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电视民生新闻第一节、电视民生新闻界说第二节、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第一节电视民生新闻界说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涵义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与特征三、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及其现实意义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涵义第一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局限:电视民生新闻所包含的节目类型或形态并不具有独特性,电视新闻有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片新闻和动画新闻等类别,以及消息、评论、深度报道、杂志类节目、谈话类节目、资讯类节目和直播类节目等节目形态。)第二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与传统的社会新闻即相联系又有区别。(局限:尽管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与传统新闻体裁分类中的社会新闻十分相近,但民生新闻所关注的内容并非仅此而已,它所报道的内容往往还涉及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突发新闻等,民生新闻并不像社会新闻那样着重于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与其他电视新闻类别加以区分,而是以新闻报道方式、价值取向以及传播理念为特色。)第三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或理念。电视民生新闻的目标受众定位——平民百姓。电视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以传播者为先导的。(传播者所持的态度、立场及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职业准则与社会责任意识,是影响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关键因素。)电视民生新闻深层涵义:将电视民生新闻看作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传播平民化的生态环境下媒介功能与受众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产物,是地方电视媒介为应对市场竞争、服务受众而首创的一种新闻运作模式,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以平民化为先导,以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存问题、现实需求、情感困惑为主题内容,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电视民生新闻的普遍定义(概念)即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传播方式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新闻选材上的本土化、平民化,主要围绕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等日常生活,关注的范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价值取向上的民众接近性);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搭建舆论监督平台(舆论监督上的公众平台性);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其立场和观点主要是替百姓代言,为百姓说话(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报道方式上的大众话语等,给予平民百姓以充足的版面与表现空间(传者与受者的深度互动性)。PS:电视民生新闻还在新闻传播的接近性、口语化、趣味性、人情味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进行了突破。所有有关新闻价值判断的必备要素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几乎都能够找到.概括:1.就新闻报道题材而言,电视民生新闻与传统电视新闻不同的是,从专注于记录国家大事和政府行为转向深入挖掘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百姓的生存状态、情感困惑、现实矛盾等等以往被媒介忽略的领域。★2.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采编播业务上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时段长度、节目编排、技术运用、播报风格等发面有很大的区别。★3.电视民生新闻跳出了旧有的电视新闻框架模式,将报道视角下移,将镜头对准老百姓,关注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注重信息传播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直接对接,突出新闻信息对受众日常生活的解惑、指导与服务功能。★4.电视民生新闻从节目内容到形式上都反映出浓郁的本土化特色,反映的是典型的地方新闻,其最大意义在于开始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成功实践。(电视民生新闻更在宗旨和终极目标上有特殊的定位,反映在传播行为上就是关注民生疾苦,弘扬人文精神,强调社会责任。)★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新闻,以原生态观念,还原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新闻事件的现场就是观众日常生活、工作的现实场景。★主要表现在:大时段的传播策略,60分钟节目时长使信息量大增;新闻信息“间隔式”、“散点化”的编排处理,故事化的播报方式,植入式的互动参与环节,加上主持人口语化、生活化、清新朴实的“说”新闻的风格,使观众在相对较长实践内保持持续收视的兴趣;完全直播模式下的现场连线,DV拍摄、随时插播、热线参与等新传播技术在采访、播出、互动环节上的大胆运用,保证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延续性、过程性,传播形式上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都保持亲密接触;声响画面以现场原始音像素材为主,同期声与现场声像配合,视听双通道提升信息量和传播质量,使屏幕吸引力大增。★主要表现为反映百姓生活,站在市民的立场上说话,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百姓的话语权的到极大的尊重和维护。★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及其现实意义传播理念:是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指导他们行动的立场、观念与方式。《南京零距离》“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关心群众利益,服务百姓生活”;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东方卫视《直播上海》“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民生视角、本色表达”、“用激情发现生活、用心力感受冷暖、用良知检讨社会”;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为劳苦大众服务”;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情系民生,服务大众”;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苏州电视台《社会传真》“关注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热点、重点、难点”;广西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在线》“新闻在线,爱心无限”;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民生无小事,今日多关注”等。电视民生新闻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平民化的传播理念,将话语权交给平民百姓。这种平民化的传播理念表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活动中,就是“民生视角、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以民为本、民生视角、受众本位、平民化、服务民众等。“以民为本”是民生新闻的根本价值取向。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是对“新闻本位、受众本位”意识的再确立,其对“人本”意识的倡导与新闻价值规律的回归,在我国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电视民生新闻平民化的视角使记者的采访报道触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最底层的受众,并通过各种互动环节在媒介、政府与民众之间构建了一个民主的舆论场域,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使那些平时在公共事务中沉默的弱势群体或草根阶层重新获得了话语权,成为公共决策与信息传播的当事人和见证者,为民众提供了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1、中外新闻业的大众化与平民化起源2、我国电视新闻的改革与实践3、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时代背景1、中外新闻业的大众化与平民化起源国外:对于平民化、大众化的新闻传播观念(民生新闻的源头),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西方大众化报纸时代。当报业从充当政党宣传、党派论战的角色中退隐成为商业化盈利工具时,关注民众日常生活,报道民众的生存状态与喜怒哀乐就成了报纸发展的必然选择。1832年,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发掘了大批被统称为“平民”的读者,最初发售的这种穷人报纸内容大多是高度煽情的。“便士报”时代,就已经孕育着“民生新闻”的萌芽。1833年9月3日,本杰明·H·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NewYorkSun),美国大众化报纸的开端。国内:在我国,新闻业的大众化,或者说大众化的报刊活动随着20世纪初西方新闻观念被大量引介到中国而渐渐兴起,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有邹韬奋、成舍我等。邹韬奋的《生活》系列报刊活动,首倡“面向民众办刊”思想、提出“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容纳民众之意见,使本刊对于民众有相当之贡献”,并对“民众”作了明晰的界定,表明毫不动摇的真实的民众取向。1935年成舍我创办《立报》,正式提出“报纸大众化”的口号,要使报纸立于民众之中,加强与普通老百姓的联系,而不是走向精英化、政党化的办报道路。20世纪80年代的晚报和90年代中期勃兴的都市报,可以说是民生新闻的最早策源地。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华商报》、《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新闻晨报》等为代表的都市报以彻底市民化、平民化的姿态成为报刊新锐,形成新一代报风。而明确提出“民生新闻”口号,宣称“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报纸是创办于2001年的深圳《晶报》。“民生新闻”在我国,最初是发轫与报刊。电视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大潮中的主力军)电视民生新闻最早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发展演变而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演进为都市新闻,之后又与都市新闻中的经济、财经、法制、娱乐等新闻题材相分离,逐渐转变成为具有独自特征的新闻类别。1995年,北京电视台创办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又更名为《第七日》),已经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呈现出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2002年元旦,一档着力倡导“民生新闻”理念的新闻直播节目《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播,面向省会南京,每晚直播时间为6:50-7:50,节目完全自采,包括社会新闻、生活资讯、读报、观众热线、现场调查等内容。(2004年《南京零距离》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倡导的“民生新闻”理念,逐渐收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各地城市频道纷纷举起了“民生新闻”的旗帜,开始争相开办民生新闻栏目。2、我国电视新闻的改革与实践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办与数量型增长(1978-1993)受众本位与新闻本位的回归及平民化理念的践行(1993-2003)电视新闻传播频道化与栏目调整(2003年以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办与数量型增长(1978-1993)(这一阶段主要以各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办以数量型扩张为特征。)1978年元旦,《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开播,标志着全国电视广播网的初步形成。同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CCTV)。1984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联播》和《专题报道》的基础上,增设《午间新闻》,1985年3月,开办《晚间新闻》。1986年10月,杭州电视台开办早间新闻专栏节目《早晨好》,1987年1月1日,广东电视台开办杂志型早间新闻栏目《早晨》。1983年——1992年,十年间电视新闻有了较为突出的进步,中央电视台日播新闻节目由4次增加到11次,新闻节目在电视整体节目中的分量有了明显提高。受众本位与新闻本位的回归及平民化理念的践行(1993-2003)(这一阶段以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新闻评论类节目、专题类节目、直播类节目等节目类型的创办以及新闻传播理念的革新为主要特点。)传统的“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开办一个全新的栏目《东方时空》,市场45分钟,是一个板块化、杂志型栏目,由《生活空间》、《东方之子》、《焦点时刻》和《金曲榜》组成。《东方时空》开创了平民化新闻节目的先河,渐渐形成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平民化风潮。被誉为电视新闻媒介“新闻本位”的回归。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办了一个以深度报道、舆论监督为主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随后,又分别开办了《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在后来影响很大的一批栏目。PS: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向大众传媒本质回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平民化,平民化理念的践行,使平民百姓成为新闻媒介报道的主角,由此也使新闻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再次推荐《十年》!!!电视新闻传播频道化与栏目调整(2003年以来)1999(频道专业化是中国电视媒介发展到一定阶
本文标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9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