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三章 班级组织 (1)
第三章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形成机制班级文化建设班级非正式组织班级组织建设第一节班级组织的形成机制班级文化1人际关系2成员角色3班级互动4一、班级组织的系统结构班级文化指存在于班级组织内部的一种机制、关系、环境、氛围和精神。可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人际关系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反映着群体组织与个人属性两个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形式: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班级互动——动态——指班级成员在一定的班级生活场景中按照既定的组织规则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根据互动主体不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为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师生互动(案例)1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2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3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4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请你帮这位班主任解决问题自修课时我宣布了放假时间,有位学生嫌假期时间短,以为其他学校假期时间长,于是轻声说我要到转到另一个学校去读旁边一桌一位同学听见了就说:“你在哪里读都考不上高中”.于是他就冲到那位同学座位上准备动手,我眼睛一瞪,准备喝止,他看到我了才停止,回到座位上去。课后我找他谈话,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不应该上课讲话并且不应该动不动要动手打人,可他就是听不进,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就是说那个同学不该这样说,他很生气,一定要打他,还说是为自己争气,我怎么说服都起不了作用,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学生应该如何教育呢?二、班级组织的发展过程“群体分化”阶段合作型“孤独探索”阶段松散型•单击输入文字内容•单击输入文字内容•单击输入文字内容“组织整合”阶段民主集体(一)“孤独探索”阶段特点:班级人际关系是情绪性和随机性的。班级没有形成行为规范。班级的群体意识和聚合力较弱。班级对班主任有很大的依赖性。班级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个体属性之间的矛盾。(二)“群体分化”阶段(三个时期)特点:学生群体开始发生分化;班级意识及荣誉感增强;班级目标与行为规范已部分地被接受,班级自我管理结构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人际关系不仅是情绪好恶关系,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群体责任依从关系;班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得到班主任教师和同学的承认上,并以此来满足自尊和成就感的需求。群体分化阶段可分解为三个时期:1.横向分化期2.纵向分化期3.群体冲突期(三)组织整合阶段特点:班级成员和谐共处;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种角色权威等影响力也渐渐减弱;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与提高;班级群体已摆脱本位主义的思维框架,班级中的对立和冲突主要是由于学生认识、观念等不同造成的----第二节班级文化建设(图:某小学二年级某班的学生在上课。这个班学生多达85人,教室显得拥挤不堪。)(图:某中学初三(8)班,97个学生密密麻麻地挤在一间教室上课。)加拿大小学教室台湾小学教室案例:擦窗的意外张生是初三学生,学业成绩虽不是最好,却是个认真学生。有天早上因起得晚些,到学校时已来不及做早上的清洁工作。张生心想为了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打算补做清洁工作。张生负责的清洁区域是擦窗户。这天午饭后,张生就拿起长柄刷开始补铸早上的工作,其间他发现较上层的窗户擦不干净,于是决定拿起碎布,直接踏上窗户的护栏去擦。谁知此时护栏负荷不了他的体重,从四楼跌落,送医后伤重不治身亡。问题与讨论:1.案例意外发生后,班主任应负哪些责任?2.如何防范才能避免类似情形发生?分析:班主任的责任1、班主任不但要安排、分配学生担任清洁工作,且负有教导学生如何清洁的责任,尤其是危险器械、区域,更应该告知学生使用方法并注意安全。2、清洁工作如果涉及危险性工作,班主任应在场做必要的监督。3、过于危险的动作或区域,不宜分配给学生负责清洁。4、教室如有设施损坏或有危险性,应通报学校有关单位及时处理。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教室设施教室设施附属空间设施学习设施通风设施采光设施案例:班上的孤立者小张同学平时打扫都不用班主任催促,且都很乐意去做较脏的工作。一天小张上家政课时,因坐在小组座位的侧边,教师本以为他是在搞怪,便要求他搬正位置,此时同组的两个女同学便大喊:“你不要靠近!”后来经调查后发现,小张生活习惯、卫生方面不好,才遭致其他同学排斥。但同学又爱找他帮忙做些容易弄得满身灰的事,且他都会帮忙。这样的人不是应该受到同学欢迎的吗?但他却有些不卫生的动作,如挖鼻孔、吃饭时发出声音、动作不雅等,而招致同学嫌恶。班主任对此情形有所了解后,曾试着和小张沟通,但小张已经不在乎同学的态度,也不想更改,他觉得反正已经习惯其他同学的对待方式,表示不以为意。问题与讨论:如果你是小张的班主任,你会如何帮助他?(二)学生座位编排学生座位安排的原则①畅通的走动空间②座位安排要配合教学目标和活动③教师要能看到每位学生④确认学生都可以看到教学材料的呈现和展示⑤教师和学生都容易运用教学和学习的设备和材料。补:座位编排——让学生专心学习按目前大多数教室结构及设置来看,编排座位时考虑“矮的坐前高的靠后”这一原则还是必要的,但只考虑这一原则远远不够,还必须注意如下因素:性格互补学科互补兴趣结合视力问题同桌时间性别因素背景因素1、教室布置的操作班训管理园地公布栏荣誉栏(三)教室布置黑板报壁柱布置学习园地阅读栏教室布置的项目主要是基于班级的需要①因班规制定与执行的需要而布置的项目;②因班级自治活动的需要而布置的项目;③因展现学生学习成果而布置的项目;④因教学需要而布置的项目;⑤为凝聚班级向心力而布置的项目。2、教室布置的原则:①安全与环保的原则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原则③配合教学目标原则④班级个别化原则⑤实用与美观并重原则(三)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标志班级名称班训班徽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1、内在制度各种习惯内化规则习俗和礼貌正式化内在规则2、外在制度普适性规则专门指令程序性规则(一)班级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二)班级制度的功能1.引导2.警示3.纠偏案例:建立班级规则大勇好不容易考上正式初中教师,到职后,学校就请其担任班主任。他在学习时听说过,开学初制定班规很重要,并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和讨论班规的制定。于是他说要制定班规来保障同学权利,并让全班同学讨论班规的内容。谁知学生光提一些行不通的规定,例如:上课可以喝饮料,有需要上课可不经同意就去上厕所、不用准时交作业、到校时间只要来得及上第一节课就行等。大勇觉得这些不是恰当的班规,于是提出他自己想要的规定,希望学生以此为班规,并遵守,但学生却没有兴趣,班规讨论就此结束。问题与讨论:1.如果事情可以重来,请您建议大勇如何制定班规,又应制定些什么内容?2.事到如今,你会给大勇什么建设,让他继续这项学期开始时的重要工作呢?(三)建立班级规范与程序1、建立班级规范的过程应有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机会视实施情形做调整修正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决定教师先提出草案2、班级规范的内容①一般性的班规——旨在引导价值、希望和期望②特定的班规包括什么事、怎么做、何时做,希望学生能够因人、事、时、地、物等做出合宜的行为。班规包括:学习制度作息制度自习制度值日制度劳动制度班干部岗位责任制其他3、班级规范建立时的注意事项①与学校校规相配合②切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制定③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与师生熟悉度④定出大原则,并须简单易执行⑤有必要时应适度寻求家长了解和支持⑥以正向措辞为佳⑦张贴于醒目之处,以发挥提醒作用案例:节选自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岗位责任制1、常务班长职责2、团支部工作制度3、班委员会委员职责4、值周班长职责5、值日班长职责6、科代表职责7、物品承包责任制8、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干部能做的事,教师不做;学生能做的事,干部不做.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个个都是被管理者.各种常规1、一日常规2、每周常规3、每月常规4、学期常规5、学年常规制定原则: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物品承包责任制1.承包某项备品者须保持该项备品的清洁。2.承包者应保证该项备品的合理使用。3.提高备品的使用率。4.保护备品不被破坏,及时加以维修,损坏严重的,查清责任者及时赔偿或报生活委员。5.具体承包人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1.承包专项任务的同学必须持之以恒,对某项任务因事完成不了时须指定临时负责人或通过常务班长,重新委托他人负责。2.对所承包的专项任务,检查发现违纪者,有权按班规给予当事者处罚。3.对所承包的专项任务应定期提出改进意见,对旧的奖惩规定发现不合理时,一面坚定不移地执行,一面向班长提出修改建议。4.专项任务承包人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核心(一)班级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办学宗旨经营哲学班级价值观——是班级师生关于班级意义的终极判断,是班级在经营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主要目标。公共服务价值观人才教育价值观利润价值观班级精神文化的直观体现:班风班级舆论班级精神人际关系(二)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途径1、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①强化生命信仰②调整人际心态2、确定健康的奋斗目标3、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4、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案例:灰色童谣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热衷于编写、传播“灰色童谣”,如:“一进校门心惊肉跳,两个主任按时来到。三顿校饭顿顿难饱,四面围墙插翅难逃。五个保卫面带狂傲,六天一到爬起就跑,七门课程门门重要,八节正课节节难熬,九个老师一一强调,十(实)在不行回家改造”;“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等等,为此,不少老师屡禁不止,很伤脑筋。问题:作为班主任,您将如何对待学生传播“灰色童谣”之事?案例:班干部因汇报情况而遭受孤立怎么办?班里几位班委责任心很强,常常出于公心,向班主任反映班里的一些不良现象。时间一长得罪了许多同学,在班里受到了孤立,还被一些同学称为“密探”。班主任感到很困惑:班干部向老师汇报情况,会导致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班干部不反映情况,班主任又成了“瞎子”和“聋子”。问题:面对这样的两难情境,作为班主任应该怎么办?案例:高一年级某班组建一学期了,班主任刘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一群学生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同进同出,令老师们头疼的是,他们聚在一起之后,经常违反纪律,譬如集体迟到、上课讲话、起哄,一起抽烟等。甚至还威胁班干部,导致班干部不敢管他们。在他们的的带领下,班内出现了很不团结的局面,同学之间似乎出现了几个小群体,各自为政……请问:作为班主任,您该怎样解决班中这一现象呢?第三节班级非正式群体群体形成案例一个深夜里有6个人在地铁站等车。他们互相不认识…突然,一位年轻妇女失去了平衡,从月台摔到轨道上。有两个男子立刻去救她,第三个抓住信号灯站在轨道上挥动,给距离很远但快速驶近的列车发信号,让它停下来。还有一个跑到站长办公室报告发生的事故。第六个是上了年纪的人,他在月台上跑前跑后大声呼救。过了一会,这位妇女被抬到月台上,她浑身颤抖,但没有受伤。她向这五个人深表谢意。列车进站了,他们上了车。于是这次互动便告结束。群体的形成是情景的。群体有活动的特定目标。群体的活动以互动为特征。群体目标达成之后,群体即刻解体。一、群体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的特征心理上的认知性行为上的联系性利益上的依存性目标上的共同性结合上的组织性群体的分类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实际存在)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群体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形成的方式)二、非正式群体概念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刚组建的班级,影响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因素熟悉任务座位性别班级组建工作完成之后,学生群体开始分化个体影响力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共同经历或背景三、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重视两类情况重视尚未归属一定群体的学生注意“一哄而起”的
本文标题:第三章 班级组织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1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