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静脉注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心肺(肺首过效应)全身作用部位动脉注射:无肺首过效应,但危险性大第一节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副作用大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容量小于50ml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剂型:水溶液或乳剂静脉注射(滴注)肌内注射较安全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容量一般为2~5ml溶液、乳剂、混悬剂溶媒为水、复合溶媒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皮下与皮内注射血流慢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皮下注射容量1~2ml皮内注射容量0.1~0.2ml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诊断与过敏试验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血管外注射)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按摩和热敷运动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生理因素分子量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3nm,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时,成为限速过程。小大血管吸收淋巴管吸收分子量药物的理化性质溶出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剂型因素溶液型注射剂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渗透压:低渗→被动扩散速率↑;高渗→被动扩散速率↓;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遵循溶出扩散定律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0.1~2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混悬型注射剂O/W型乳剂,粒径为1m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乳剂型注射剂第二节口腔黏膜给药局部治疗:漱口剂、气雾剂、膜剂、片剂全身作用:舌下片、粘附片、贴膏、口腔崩解片颊黏膜(buccalmucosa)和舌下黏膜(sublingualmucosa)是药物全身吸收的良好部位牙龈和硬腭亦可作为给药部位口腔吸收可绕过肝首过效应唾液pH=5.8~7.4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吸收速度介于皮肤与小肠黏膜之间。复层扁平细胞是药物跨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舌下>颊>牙龈>腭药物吸收以扩散为主,脂溶性药物较易吸收对药物的味觉要求较高:制剂应矫味唾液的冲洗作用:使舌下片剂保留时间很短剂型因素口腔黏膜的渗透能力遵循pH分配学说,受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的影响。舌下给药制剂药物渗透能力强,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但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大。主要适用于溶出迅速、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如脂溶性药物,可以为片剂、喷雾剂等颊膜吸收较舌下慢,药物停留时间短,生物粘附制剂可提高滞留与吸收吸收促进剂:脂肪酸、胆盐、表面活性剂等第三节皮肤给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贴片(patches)软膏剂(ointments)局部或全身作用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细胞间隙扩散(皮肤附属器途径)通过细胞膜扩散(表皮途径)【主要】皮肤的结构角质层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生理因素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动物种属、年龄、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的水化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角质层的积蓄问题病理状态温度剂型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600的药物难以透过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大,易透过;太大,积聚于角质层分子型易透过给药系统的性质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快,越有利于吸收。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脂质体促透溶解与分散药物的介质的影响给药系统的pH值给药系统的表面积:调节给药剂量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作用于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干扰脂质分子的有序排列,增加脂质的流动性,有助于药物分子的扩散;溶解角质层的类脂,影响药物的皮肤分配,促进水化提高透皮速率种类:吐温类、SDS、DMSO、月桂氮卓酮(Azone)、醇类、芳香精油、尿素、水杨酸等第四节鼻黏膜给药局部作用: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全身作用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吸收剂型:滴鼻液、喷鼻剂、气雾剂、粉雾剂优点:血流丰富,吸收快;避开肝首过效应,胃肠道作用;可与静脉注射相媲美;方便成功制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胰岛素鼻用制剂一、鼻腔的结构和生理鼻腔生理鼻黏膜上皮仅由一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通透性高,吸收迅速有丰富淋巴管,是多肽蛋白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黏液影响药物的吸收蛋白水解酶影响药物的活性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经鼻腔吸收通道:经细胞脂质通道和细胞间通道。以前者为主。脂溶性药物易吸收。一些亲水性和离子型药物的吸收亦比其他黏膜部位好避开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的影响鼻腔病理状态影响药物吸收鼻腔分泌物富多种酶类鼻黏膜纤毛运动:缩短药物滞留时间,影响生物利用度剂型因素剂型:溶液、混悬液、凝胶剂、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粒度大小:50μm沉积于鼻腔;2μm被带入肺部;2~20μm可被鼻腔吸收吸收促进剂蛋白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第五节肺部给药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剂型有气雾剂、雾化剂和粉末吸入剂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部总表面积约为100m2肺泡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存在致密的毛细血管;与毛细血管的距离仅1μm。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作用。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混合物(二棕榈酰卵磷脂),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3%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肺靶向微球)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粒子大小与肺部停留的关系肺泡部位药物可停留24小时黏液层可能减慢药物的吸收黏膜中的巨噬细胞与代谢酶药物的理化性质被动扩散为主要吸收方式水溶性药物通过细胞旁路吸收,较直肠、小肠、鼻腔、颊黏膜快分子量:小分子药物吸收快(<1000);大分子药物可通过细胞间空隙被吸收,或通过淋巴系统吸收。蛋白多肽药物肺部给药,已成为研究热点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10μm,沉积在上呼吸道中并很快被清除2~10μm,支气管与细支气管其中:8μm,50%喉部;3~5μm,下呼吸道2~3μm,肺泡<0.5μm,易通过呼吸排出一般,吸入气雾剂的微粒大小在0.5~5.0μm最适宜吸入的药物应能溶解在黏液中
本文标题: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2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