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钱基博生平与学术成就
钱基博生平与学术成就一、钱基博的家世与生平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又字哑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其家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国王钱俶。五代以来,钱氏是江浙望族,文脉一以贯之。无锡的一支钱氏是典型的“文化型家族”,重视学术文化。无锡钱氏有堠山、湖头两大支,钱基博为堠山城西支武肃王(五代时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第三十二世孙;钱穆(字宾四)则为湖头文林公支武肃王第三十四世孙。钱基博与钱穆一直有良好的交往,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说:“余在中学任教,集美、无锡、苏州三处积八年之久,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钱子泉。生平相交,治事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钱基博对自己能出生在这样的钱氏家族感到欣慰,“自以始得姓于三皇,初盛于汉,衰于唐,中兴于唐宋之际,下暨齐民于元明,儒于清,继继绳绳,卜年三千,虽家之华落不一,绩之隐曜无常,而休明著作,百祖无殊,典籍大备,灿然可征也”[钱基博:《无锡光复志·自叙篇第六》。]。钱基博于1948年夏编撰了《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由此可知,钱家的辈字有维、福、基、锺、汝等。钱基博的祖父钱维桢(1811—1886),字榕初,是前清贡生,曾创办江阴全县义塾,与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导人物冯桂芬相友善,近代文人陈三立曾亲自为之立传。钱基博的大伯父钱福炜为举人,选授苏州府长洲县学教谕,热心公益慈善事业;二伯父钱福煐(钱熙元)为廪贡生,江南乡试副举人,设塾授徒四十余年;三伯父福为郡庠生;其父钱福炯年20岁举秀才,恬淡荣名而又急公好义。钱福炯的弟弟福炽为国学生。钱家的基字辈多达16人,其中基鸿为县学生,基康为附贡生,候选训导,基成为附贡生、教师,基成比基博兄弟年长14岁,故基博兄弟和后来的锺书兄弟都从小受业于基成。钱基博的生日与孟子的生日是同一天,钱基博于是对孟子情有独钟,他在《孟子约纂》说:“博于《孟子》一书独有至好,以为发孔子之所未发。而其文之婉切笃至,尤足以警发人之善心,不使放心邪气接焉。伏念孟子以周安王十七年四月二日生,说者谓即夏历之二月二日也。博生后孟子二千二百八十有三年,而适以同月同日生。意者天之启予,孟子之学,将待予小子而昌明矣乎!”[曹毓英选编:《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3页。]这段文字中说到孟子“发孔子之所未发”,是赞赏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创新。钱基博在此文中阐发得很清楚:“孔子只言志,而轲则并言养气;孔子只言性相近,而轲则径言性善;孔子只言使民、临民,而轲则直曰民为贵;孔子只言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而轲则曰民事不可缓也。”在钱基博看来,后人的思想与学问应当超过前贤。正因为钱基博以孟子为榜样,所以后来才能做出大学问。在今无锡市崇安区新街巷有钱基博的故居,故居始建于1923年,有平房28间,大小庭院11个、水井3口,主体建筑绳武堂面阔七间,是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适合生活与读书。钱基博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庭院中。钱基博的长子钱锺书在其故居老屋有一副对联“文采传希白,雄风动射潮”,说的是钱氏家族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钱氏家学严格。钱基博的父亲“以家世儒者,约束子弟,只以朴学敦行为家范,不许接待宾客,通生气。又以科举废而学校兴,百度草创,未有纲纪,徒长嚣薄,无裨学问。而诫基博杜门读书,毋许入学校,毋得以文字标高揭己,沾声名也”[钱基博:《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钱基博从小受到深厚的国学熏陶。钱基博四岁起始由其母(其母孙宜人氏亦出身书香门第,为无锡石塘湾世家大族孙竹筠之次女,从小耳濡目染,秉性勤敏能干,自能“通字义,辨句读”)授识方字,授读《孝经》,皆能成诵。五岁时,钱基博的伯父钱福炜、堂兄钱基恩皆曾为其传道授业。据钱基博在1935年写的《自传》说:“五岁从长兄子兰基恩受书;九岁毕《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皆能背诵。十岁,伯父子仲眉公(钱熙元)教为策论,课以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大家文选。而性喜读史,自十三岁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过。”可见,钱基博是早慧少年,童子功极好,如有天成。钱基博少年老成,文章古朴而有内涵。他在《自传》中曾说:“初年学《战国策》,喜纵横不拘绳墨。既而读曾文正书,乃泽之扬马,字矜句炼;又久而以为典重少姿致,叙事学陈寿,议论学苏轼,务为抑扬爽朗。”他自评其文章“取诂于《许书》,采学《萧选》,植骨以扬、马,驶篇似迁、愈”。在读古书的同时,钱福炯为钱基博订了一份《申报》,每天晚上,钱福炯督责基博用朱笔点报上论说一篇,作为课余。钱基博还从《格致新报》上读了严复所译《天演论》,开始对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发生了兴趣[刘桂秋:《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40页。],其后又自学了《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几何备旨》、《八线备旨》等课本。钱基博一生研究国学,以国学为己任。他年轻时有当幕僚的机会,并显现出特别的才能,一度受到欣赏,月薪白银百两。但是,他主动放弃了,而是回家乡当教师,安贫乐道。钱基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从1913年起,教过小学(无锡县立高小)、中学(无锡丽则女中、江苏省立三师)。从1923年起,他在大学任教,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蓝田师院担任教授。当过系主任。钱基博治学,追求长久的学术价值。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四版增订识语》说:《现代中国文学史》出版之后,柳诒徵、王利器等学者“莫不致书通殷勤”,“吾知百年以后,世移势变,是非经久而论定,意气阅世而平心,事过境迁,痛定思痛,必有沉吟反复于吾书,而致戒于天下神器之不可为,国于天地之必有与立者。此则硁硁之愚,所欲与天下后世白之者已”[曹毓英选编:《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02页。]。民国年间,钱基博誉满大江南北。钱基博在1935年写的《自传》说当时已经有许多人对他称赞不已,如:“南通张謇以文章经济,为江南北士流所归重,及读基博文而叹曰:‘大江以北,未见其伦!’吴江费树蔚曰:‘岂惟江北,即江南宁复有第二手!’”[钱基博:《自传》,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纪念钱基博诞生百周年专辑》,1987年。]可见,民国初年,钱基博已是学术界出类拔萃的人物。钱基博是一位书生,但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关心民生,主张做一个有民族情操的士人,他在《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序》批评当时的社会“共而不和”、“有专无制”、“人将相食”。他认为学人只有“穷则反本,然后知圣人忧世之情深,仁民之道大也”。1924年,钱基博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他谆谆教诲中国学生一定要学好国文,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日本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事件,即“五卅”惨案。圣约翰大学学生集会声援,美国校长卜舫济却横加指责,钱基博勃然而起,辞去圣约翰大学任职。在爱国人士王省三资助下,一批有识之士在上海建光华大学,收容圣约翰大学离校师生,钱基博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钱基博撰《光华大学成立记》,发表于《光华大学半月刊》上。1937年,日寇大举侵华,钱基博在《国命旬刊》发表《吾辈人何以处》,引用孔子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疾呼“中华之精神不死,而后民族之复兴可期”[傅道彬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06页。]。新中国建立之后,面对50年代初的一些腐化风气,钱基博说:“我不愿自我腐化以腐化社会,尤其不愿接受社会之腐化以腐蚀我民族之本能。”[见《自我检讨书》。]此语体现了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士人精神。1946年钱基博来到武汉,在私立华中大学工作。当时他自称有憧憬,想好好教国文。1951年,全国高校调整,华中大学合并到华中师院。在华师,钱基博无尝地把自己一辈子精心搜集的230件文物捐献给华师,并亲自筹建了价值连城的学校博物馆。博物馆现在保存着钱基博当年给杨东莼院长的报告、开会的记录、馆藏文物的说明,还有钱基博捐献的文物。钱基博热爱文物,热爱中国文化。他在晚年写的《自我检讨书》说:“(每)一件古器,(都)可以充实我们的文化。”[这份资料现存华中师大钱基博档案馆。]钱基博乐于买书藏书。他生活淡然,一生清贫自守,集中精力从事学术。他在《自传》中称:“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讲评孜孜,以摩诸生,穷年累月,不肯自暇逸。而性畏与人接,寡交游,不赴集会,不与宴饮。”钱基博无偿地把一辈子精心搜集的图书全部捐献给了华中师大。这些书原来藏在钱基博故居老屋的书房“后东塾”。解放初,由钱基博的女婿石声淮经办此事,从无锡运到武汉,可能有五万册。钱基博有许多学术界的朋友。他与孪兄钱基厚、孩提好友徐彦宽三人被称为“三贤”。他在《自传》中说:“瞻顾朋侪,独多君子。……识度之渊,不如同县徐彦宽。学问之密,不如慈溪裘毓麟。”他与师友相互砥励,切磋学术,并经常以人之长比己之短。他在1951年填写的干部履历表上,写了一批学友的名字,有章太炎、梁启超、唐文治、张东荪、梁漱溟、吕思勉、张难先。1957年,钱基博被湖北省《反右通报》当作“右派”典型。就在这年年底,钱基博带着郁闷的心情而病亡。1987年,在章开沅校长倡议下,华中师大校报推出了《钱基博专辑》,后来,华中师大出版社又出版了曹毓英选编的《钱基博学术论著选》。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三册。1996年,傅道彬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刘桂秋著《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钱基博渐渐被学术界重新认识。钱基博有三子一女,长子钱锺书。二子锺纬,学纺织专业,曾由南通纺织学院肄业转赴英国波尔敦工学院留学并实习,后回国历任申新第八厂、浙江建设厅、纺织厂技师和筹备主任等,后任宝鸡毛棉厂厂长、申新第四纺织公司工程师和汉口纺织厂副厂长等职。三子锺英,光华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中央银行课员,后任交通银行仰光分行秘书兼文牍主任。女儿锺霞,工笔书法秀丽,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女婿石声淮是华中师大的中文系教授。二、钱基博的学术成就钱基博一辈子专门从事对中国学术的研究,他具有深厚的国学根柢,采用国学方法,从事国学研究,是一代国学大师。钱基博治学的突出特点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反复消化与比较,对每个学者的学术传承与特点进行了归纳,把学术的演变与态势作了精辟的总结。如《茹经堂外集·叙》对王念孙、王引之、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罗振玉、胡适、梁启超、梁漱溟、唐文治等人的学术路数与贡献作了准确的介评,文章不长,却显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力。(一)构建国学的框架钱基博对国学的源流、定义、内容都有论述,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国学文选类纂》、《国学必读》、《十年来国学之商兑》、《今日之国学》、《茹经堂外集·叙》。关于国学的源流,钱基博在《国学文选类纂》把源头追到上古。他说:“春秋以前,我国有政无学,有君卿大夫士而无师儒,周辙既东,官坠其职,于是‘百官之守’,一变而为‘百家之学’。《汉书·艺文志》曰‘某家者流,盖出于某官’是也。‘百家之学’所为异于‘百官之守’者;‘百官之守’者,谨守其‘数’;‘百家之学’者,宣究其‘义’;此国学之所为起也。”这是从学术的源头论述国学的发生。关于国学的定义,钱基博在《国学文选类纂·总叙》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就是觉,“学以圣为归,圣者,大觉至通之称”。“国学之一名词,质言其义曰:‘国性之自觉’云尔!”他把国学分为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认为人文主义的国学“发国性之自觉,而纳人生于正轨”。“国学者,人文主义之教学也,舍人文主义之教学,更何所谓国学者!”[曹毓英选编:《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20页。]他认为,在学习和研究国学时,应当彰显其人文主义内涵。可见,与其他国学大师相比,钱基博更加强调国学的思想性。关于国学的内容,钱基博在《国学文选类纂》把国学分为六个部分,即小学、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校雠学。他把小学、校雠学从原经部和史部析出,可能是为了强调国学的基本功和运用。治国学者,大多注重文
本文标题:钱基博生平与学术成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4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