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相知成白首,此别间黄泉。风雨嗟何及,江湖涕泫然。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复魄昭丘远,归魂素浐偏。★张骞简介★张骞通西域★史海拾贝★习题巩固★小结“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班固《汉书》“他是一位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翦伯赞《内蒙访古》张骞何许人也?张骞,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一、张骞简介人们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西域指的是哪里?张骞出使西域,是时事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事?原因何在?让我们一起拉开历史的帷幕吧!张骞通过西域影响经过原因葱岭玉门关阳关(一)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最早记载了有关西域的情况。张骞出使西域08人文教育汪洋084040326张骞出使西域08人文教育汪洋084040326“随草畜牧而转移,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人人“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小孩“引弓射鸟鼠。有“马畜弥山”之称.”——《史书》纯金匈奴王冠经济富裕、军事强盛的匈奴锋利的匕首虎豸金牌英明的皇帝为什么要派人出使西域?汉初时汉高祖就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上.七日不得食.从此,刘邦和文景二帝,由于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尚待发展,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统治还不巩固,无力进行军事反击,为了求得暂时和平,只得对匈奴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面对如此强盛的匈奴,以及忍受“和亲”之辱,假如你是皇帝,你又会怎么做呢?二、张骞通西域的经过(一)第一次通西域(二)第二次通西域(一)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路上遇到种种困境。从那组图中,猜想下张骞遇到什么困难了?为什么司马迁将其称为“凿空”?张骞出使西域08人文教育汪洋084040326张骞出使西域08人文教育汪洋08404032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张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汉书·张骞传》(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19年任务——联络乌孙,进攻匈奴。结果——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但开通了西域与中原的道路,沟通了联系。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返回时间公元前126年成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长安你能分辨出哪些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鎏金铜马1981年陕西兴平县茂陵一号出土,该马是根据西域大宛良马的形象铸造的。(大)宛汗血马,益壮。—《汉书·张骞传》史书说:“穿井”哪些是从中国传入西域的?张骞通西域,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丝路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四、史海拾贝想一想:下面所说的是谁?张骞出使西域08人文教育汪洋084040326张骞出使西域08人文教育汪洋084040326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时间:公元前60年职权: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意义: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秦汉际,匈奴起;统一北方是单于;汉初和亲把头低;至武帝,大反击;卫霍三战把功立;呼韩与汉相和睦;张骞昭君奉献大;汉匈民族是一家。(一)、选择题1.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A.公元前138年B.公元119年C.公元200年D.公元前119年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A.九原郡B.南海郡C.西域都护D.邯郸1.汉朝把和以西、以东、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地区,称为西域。二、填空题三、能力提升1.排列:丝绸之路经过了下列哪些地方,用阿拉伯数字对其进行排列。西亚、南欧、中原、河西走廊、今新疆、中亚、地中海东岸各国、南亚、北非重点: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经过、影响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课外要求:模拟丝绸之路导游
本文标题:张骞出使西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5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