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课件
边塞征战诗鉴赏镇江实验高级中学语文组总论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唐代边塞诗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刀、琵琶、胡笳、羌管(羌笛)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玉关(玉门关)、关山、黑山、烽火台、戍楼、黄河、青冢、金河等归纳特征(1)内容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景色单调)人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杀敌豪情)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一、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1、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2、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国势渐衰,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3、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国家在民族争斗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这时的边塞诗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二、要注意区别每首诗思想内容上的差别和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表达的感情主要有:1、表现出戍边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2、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3、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4、谴责统治者穷兵黩武,领兵将领骄傲轻敌,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统治者不懂得体恤将士。5、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6、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情7、报国无门的愤慨艺术风格:雄壮豪迈苍凉悲慨凄凉悲愤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三、风格与手法很不相同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③。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③紫骝:骏马名。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边塞的艰苦。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自夸贬抑“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D(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上片描写了边塞景物,溶进作者的感情。用60字左右的短文把诗人在这种景物中的感情描绘出来,可以有适当的想像。2.“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孤独之感思乡之情天空是空荡荡的,雁早已回到衡阳的回乐峰越冬去了;地上是万山丛中一座空城,在落日的映照下升起一缕直上的狼烟。满眼是荒凉肃杀的异乡情调,,满耳尽是胡笳声、马嘶声、秋风声,这些声音与戍楼鼓角混杂在一起。整日整夜耳闻目睹这些边塞的“异景”,又怎能不触动戍边将士的“异情”呢?3.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4.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5.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和“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D(“征夫”指一般士兵,不是作者自称。而且“将军”和“征夫”都应该是泛指。)6.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阙写边塞景象。既有雄阔背景,又有典型的意象。秋来的萧瑟,塞上的荒僻,烘托了早闭的孤城,描画十分生动。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战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由生活细节的描写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C.“将军白发征夫泪”好像特写镜头,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也反映出孤城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扣人心弦。D.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它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而不消沉,意境开阔雄浑,词风和“苏辛”相似。C(“反映孤城陷入重围……”不对,词中无从体现这种形势。)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词中“睡觉”两字与现代汉语中“睡觉”一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3.“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从梦中醒来,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4.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5.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漠风尘,红旗半卷,前两句描写了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B.前军夜战,生擒敌酋,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C.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D.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僻字难典]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指鼓声沉重不响亮。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C(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D(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本文标题:高考边塞征战诗鉴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6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