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绪论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学导论学习要求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手段的医学。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思想:整体观念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诊疗特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组成:中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养生康复医学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学习要求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及发展概况。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学理论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二)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四)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一)基础医学(二)临床医学(三)药物学(四)方剂学(五)针灸学◇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命门学说的产生◇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妇科◇内科◇外科◇儿科◇法医•南北朝时期北齐徐之才“十月养胎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唐末昝殷《经效产宝》•宋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温病学派•明朝张介宾•南齐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金代宋慈的《洗冤录》•南北朝雷敩的《炮炙论》,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唐代李勣、苏敬等主编的《新修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孟诜的《食疗本草》,李珣的《海药本草》•宋代刘翰《开宝本草》,掌禹锡《嘉祐补注本草》,苏颂《本草图经》,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金元时代张元素倡导了药物“归经”、“引经”的观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的《外治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朱橚《普济方》•清代汪昂《医方集解》、吴仪洛《成方切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学习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辨证论治相关概念的含义。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的主要内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指对世界和构成世界的事物本身及其相互间统一性、联系性的认识方法,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整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地位的改变•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改变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证:证候简称为“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症:是症状的简称。是病人主观感到的异常感觉或不适应感觉。体征是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体征。(一)病、证、症的区别和联系病、证、症的联系:病的全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种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二)辨证论治辨证:是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这一识病方法,就是辨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指导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辨病治疗是指针对某一疾病采用专方专药的治疗。(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辨证论治
本文标题: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