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
农业经济学(钟甫宁主编教材)教案导论教学目的了解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以及了解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教学内容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农业经济学的使命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节农业的部门特点一、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力,把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即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我国改革开放前,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农业即大农业是指农(种植)、林、牧、渔业。在现代,狭义的农业,专指动植物生产的产中部门(动植物生产部门);而广义农业概念,则包括动植物生产的产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产中、产后(包括流通、加工、销售等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不包括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农村的非农产业。二、农业的地位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也是人类社会其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也只有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才有可能。可见,农业具有这种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首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在古代,农业可以说是社会上唯一的生产活动;在近代和现代,即使在实现工业化之后的资本主义发达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和不能取代的。在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仅源于农业是一切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且源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1、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9亿多在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2、我国人口众多,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安全)问题。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业的特点1、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2、土地的特殊重要性。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以及与自然条件的高度相关性。第二节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一、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农业经济,是指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2、农业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及农业经济运动规律的部门经济学。二、农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农业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既是部门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它和其他经济科学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经济学是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学又是农业经济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各农业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三、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差异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周期性,以及受自然条件影响而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农产品短期一次性收获与周年均衡消费的矛盾;二是农产品可以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而在不同阶段可以进入最终消费;三是农产品尤其是食品事关国计民生和消费者健康安全。五、农业生产者的特殊性发达国家的农民主要为市场而生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同时为市场和自身消费而生产;农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在做出农业生产决策时必然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消费需求。农业生产者的福利即收入分配问题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第三节农业经济学的使命农业经济学既是部门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其任务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问题,科学揭示农业经济运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探讨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的对策与途径。教材以外增加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学习内容。第一篇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第一章农业的生产要素教学目的了解农业生产要素及其构成,理解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特点及其如何利用教学内容农业生产力的要素的构成,农业土地,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技术进步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6教学过程第一节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一、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1、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一般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2、农业生产要素的产出包括有形的农产品和无形的服务。3、农业生产函数:Y=F(R,L,K,T)4、实现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条件:pMP(X)=w二、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1、边际产品递减规律2、边际技术替代率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三、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与分类1、农业生产要素,是指为了获得人类需要的农产品而在农工业生产中投入和使用的资源、条件和手段。2、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及功能(1)自然资源(2)劳动力(3)资本(4)科学技术第二节农业土地农业资源一般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一、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特点1、土地,是指包括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土壤、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2、土地的作用: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人类一切物质财富生产都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基本生产资料。3、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土地具有面积上的一定性。土地使用得当,土壤肥力或生产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严格的区域性。二、土地区位利用1、农业区位理论2、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三、土地集约经营1、土地集约经营的内涵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得内涵式生产经营方式。2、土地报酬规律和追加投资适合度土地效益(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时,最初可以使产量随投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当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新增加的产量会愈来愈少,最后减少为0甚至为负值。追加投资适合度,是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追加投资和增加的产量产值之间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追加投资的最大限度应当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之点。四、农业土地规模利用1、农业规模报酬与农业规模经济2、农业土地规模效益3、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我国土地利用情况1、我国农业用地资源的基本状况(1)农用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低。(2)耕地后备资源贫乏。(3)大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相当部分土地退化严重。(4)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2、我国耕地利用的成就与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巨大成就。但我国土地利用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二,土地质量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第三,山林和草原乱垦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3、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1)扩大与节约农业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主要措施有: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利用草原草山草坡,发展畜牧业;合理利用水面,发展水产业;治理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石漠化,改进生产和生存条件。同时,要注意节约用地,依法保护耕地。(2)土地集约化经营。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主要是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的集约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步向资金密集型集约经营即现代集约农业转化,使我国从一个农业单产较低的国家转变为单产较高的国家。但是,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很不平衡,现有中低产田约占2/3,集约化经营潜力巨大。我国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途径:第一,加大农业投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第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部门的比重;第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及其经济效果的指标: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最主要最准确的指标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摊得的基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分析农业集约化经济效果的指标,就是把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指标和实现集约化所取得的成果加以对比。六、地价与地租(政治经济学已学习)第三节农业劳动力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二、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农业劳动时间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农业劳动场所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农业劳动的周期长,劳动效益具有差异性。三、农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3、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增长缓慢。改革开发以来增长较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4、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条件。5、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第一,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第二,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第三,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四,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6、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1)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时间含义:指生产单位农产品所花费的物化劳动时间和活劳动时间的总和。此外,还应包括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但在实际中,只按直接花费的活劳动时间来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2)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应采用多年平均数,可以采用每劳动力年生产各种农产品产量的指标。(3)按负担人口数计算劳动生产率。即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负担的人口数。(4)劳动生产率中时间与产量的计算:第一,计算产量或劳动成果,可按产量、产值和工作量分别计算。第二,计算劳动时间,可采用人年生产产品数量、人工日或人工时。四、农业劳动力的流动1、配第—克拉克定理与我国的经验证据2、人口流动的经典理论3、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第四节农业资本一、资本、投资与农业增长1、农业资本的概念及分类(1)农业资本,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2)农业资本按不同标准可以做如下分类:第一,按资本存在形态划分为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第二,按资本来源划分为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第三,按资本在再生产过程所处阶段,分为生产领域资本和流通领域资本;第四,按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农业中资本的重要作用3、农业资本运动的规律性:即由第一阶段生产开始前的贮备资本,转化为第二阶段生产过程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形成价值更大的在产品和产成品资本,之后进入第三阶段的流通过程变成货币形态资本和实物形态资本,又将形成下一个生产周期的贮备资本,以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周转运动。4、农业资本的来源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本的来源:农户自有资金投入、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信贷资本、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等。农业资本的合理利用:农业资本投放应遵循讲求效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农业资本的管理:(1)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2)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二、农业资本投资的决策农业资本投资包括长期资本投入和经常性资本投入1、农户家庭决策——农户家计模型2、农业企业及涉农企业的投资项目分析与资本预算农业资本使用经济效果分析的概念和作用(1)农业资本使用经济效果分析,就是对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状况进行计算和评价。(2)农业资本使用经济效果分析,是查明农业经济效果状况,分析经济效果高低原因和改进农业投入方式的重要依据,是正确选择和决定不同农业生产项目和投入方案的必然要求。它既是提高已有农业生产投入的经济效果所必须,也是避免今后对农业投资的盲目性的要求。评价农业资本使用经济效果的基本指标:(1)农业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或效益)指标(2)农业投资增加农产品产量指标(3)农业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指标(4)农产品成本指标(5)农业投资利润率指标(6)投资效果系数(7)投资回收期指标(8)建设工期与固定资
本文标题:《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8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