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一、住宅区结构形态变迁——邻里单位理论的生产和发展·城市住宅区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区的结构与城市结构密切相关·近、现代住宅区规划理论的发展和变迁中,住宅区结构形态和城市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均是研究的重点。功能——结构——形态(一)时代的变迁与传统街坊的问题1、工业革命对城市结构的影响:积极作用副作用·1784年(1769年)JamesWatt蒸气机——机械力代替人力工业革命的开始1807年:富尔顿汽轮船1825年:史蒂芬火车发明1885年:内燃机、汽车,●工业在城市集中的可能,工业靠近劳动力资源地和消费地●拥挤和污染——工业革命的副作用●城市剧烈膨胀●城市功能布局混乱●居住条件的恶化过度剥削——西欧社会动荡●社会的改良与居住环境的解善●英国:1877年,《公共卫生法》。《住宅建设规章》(By-LowHousing)●美国:1875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之后,《区划法》●霍华德《田园城市》中的居组单位:5000人,区内含商店、学校、教堂、大片绿化、中心感2、汽车交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城市街坊尺度小→城市路网密集→交叉口多→堵塞,污染和车祸扩大道路间距,解善城市结构3、居住条件改善与传统街坊的矛盾传统街坊面积小,人口少A、对城市交通发展不利B、汽车对住区活动的严重干扰,上学、购物等日常活动穿越城市道路,设置公共设施、绿地困难D、路网密,地下管网过密,建设经济性差(二)佩里(Parry)和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开端1、20年代,美国,纽约地区规划,佩里针对街坊存在的问题提出邻里单位5项原则1)作为城市生活区单元,城市交通道路应从四周边沿通过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采用尽端式,保证区内安全、安静3)以小学(elementaryschool)控制邻里人口规模(一般为五千人左右)小学布置在邻里中心4)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1/2英里(800m),邻里的居住密度每英亩10户(25户/ha),用地面积约160英亩(40ha)5)邻里内设置商店、教堂、图书馆、绿地与公共活动中心,便居住者日常生活在邻里内解决。2.邻里的特点:●与城市暄闹分隔、接近自然。●内向活动●社会组织——社区认识(三)施泰因(stein)与雷德栅体系30年代后,美国私人小汽车大幅增长施泰因提出在邻里单位内建立人车分离的道路体系1933年新泽西雷德栅新城设计采用了这种体系。特点:a、步行道体系将住宅后门与公共绿地结合,与车道分离B、车行道分级设计,尽端式支路服务住宅组●邻里单位理论与雷德栅体系对欧美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II战后被广为采用。英.霍尔评价:邻里单位不仅是一种实用设计的概念,而且成为一种深思熟虑的社会工程,它将帮助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产生一种乡土观念。(四)居住小区·战后各国急需解决房荒问题,需要大规模,高速度进行住房建设·大规模的工业化施工住宅成为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完善的设施·大城市中土地日趋紧张↓●扩大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居住密度——→居住小区·苏联:小区·英国:新村·美国:提高邻里密度·日本:近邻住区(五)居住区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向郊区曼延·城市交通量增大·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高效、高服务水平住区的需要●提高行车速度扩大城市干道间距的需要●更大地域范围组织住区生活的需要欧、美、苏在大城市研究规划面积为100ha左右的大型住区——居住区特点:1)居住区四周为城市干道或快速路间距1-1.5km2)用地100ha左右,(大的甚至150-200ha,人口3-6万人)3)有齐全、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商业、文化等)4)由多个小区或邻里组织起来,结构层次:两级、三级二、住区环境行为的主要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一)、行为动机---需求理论1、马斯洛(A.Maslow)---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安全需要▲基本生理需要2、道萨迪亚斯(C.A.Doxadias)---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1).安全2).选择性与多样性3).满足需要的要素:最佳、高效地满足需要(二)、场所结构理论1、舒尔茨---场所层次理论五种空间六种空间层次●六种空间层次1).器皿尺度2).家具尺度3).住房尺度4).城市尺度5).景观尺度6).地理尺度2、第十小组凡·艾克(F.Eyck)---生长理论和场所结构1).新事物(包括社区)应是从旧的机体中生长出来的2).人的活动与场所结构:住宅→街道→社区→城市(三)、领域性理论●领域:生物(包括人类)管辖和控制的可保证其生存和安全的空间范围。1、私密性和领域感的相关研究:1).奥托曼(I.Altman)“最佳私密性”:2).空间密度和拥挤感:3).社会性与私密性:个体(自我)的人社会的人2、美.纽曼(O.Neman)“可防卫空间”: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四)、住区社会交往●满足尊重、归属和安全的需求●归属和认同感社会交往的基础:●缘:血缘●共同利益地缘●共同关系业缘●共同爱好趣缘●共同活动机缘三、社区理论和相关研究(一)、社区(Gemeinschaft&Community)1、德:腾尼斯(FerdinanTonnies)---《社区和社会》(1887)●社区(Gemeinschaft)是指前工业社会中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通过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利益共同体。(礼俗社会或有机团结体)2、美C.P.罗密斯(1933)将德文Gemeinschaft解述为Community:含有公社、团体、共同体及交往的意义3、费孝通:《乡土中国》(1933)将“有机社群”与“地域”结合成中文“社区”“乡土中国”的社会模式:●血缘●地缘●业缘(二)、社区的构成要素腾尼斯:●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相对独立●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感(三)、社区规划和社区组织的相关研究1、建构社区的基本原则1).特定的地域2).共同生活的居民3).相对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生活设施4).建立互赖与分工的社区组织管理系统5).共同文化的及社会体系6).增强地区的从属感2、亚历山大(美C.Alexander)的社区规划模型《建筑模式语言》1).城市结构:2).城市组织模式:3).联系网络:4).地方中心:5).围绕中心的住宅组团:6).工作社区:7).区内交通网络:8).交往活动场所:9).工作小组:10).休闲场所:四、住宅区结构规划探索的新方向1.面临问题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高速膨胀和向郊区无序蔓延●第二产业→郊区●居住区功能居住单纯化●私人汽车增长●快速交通发展↓“适居的住区,不适居的城市”2.住宅区规划探索的新方向a.强化社区:(Community):●社区认知●社区活力●生活气息的感受●群体交往“新都市主义社区”b.生态化思想:●亲自然●节能生态技术应用●高效应用资源和时间c.综合化社区思想:就业,服务与居住一体化结合●综合体●综合区●未来城市●英MikeJenks:《紧缩城市》●美RichardRegister:《生态城市伯克利》●美:简雅各布斯:●美C.Alexander:《城市非树形》,《模式语言》●“新都市主义社区”《新社区和新城市》杨德昭●《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赵和生
本文标题:住区理论与方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9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