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文珠法师讲述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
文珠法师讲述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一九九八年四月于香港佛教菩提学会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于美国麻省千佛寺一九九九年三月于中国湛江市福寿山玉佛寺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已得无量善利,当求无上佛大菩提。何以故?佛菩提者,世出世间无等等故。若未来世诸众生等,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修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当发大菩提心,宁失身命,不应退转。二者应当亲近善友,宁失身命,不应远离。三者应修忍辱柔和,宁失身命,不生嗔恚。四者当依寂静之处,宁失身命,不思愦闹。诸善男子,如是四法,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诸欲求胜果;当发菩提心。策勤精进行;须依善知识。忍辱佛所赞;称为有力人。空闲圣所居;无畏犹狮子。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作是言:诸有智慧大慈悲者,能修如上四种之法,其人则能解脱生死,出离魔网,成等正觉,得大涅槃。尔时世尊,说此经巳,彼诸比丘,及诸菩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此经见新文丰公司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卷七零八页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释文珠很多人问我,开始学佛,首先要修学那些法门?我都告诉他们,最初发心学佛,应该学习菩萨修行的四种方法。那就是:第一要发菩提心,其次要亲近善知识,笫三要修忍辱柔和行,第四要依止寂静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然后再进修六度、四摄等大乘法门。因为学佛的人,如果不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志在成佛,就会失去修行的目标;等如没有目的地的航行,将会在佛法大海中飘流,无法靠近觉岸。学佛的人,如果不亲近善友,接受善知识的指导,认识佛法,了解真理,如法修持;就好像没有舵手的船只,将会迷失方针,无法朝向佛果菩提迈进。学佛的人,如果不修忍辱柔和行,虚心接受善友的忠告,耐劳忍苦,依教奉行;则在生死苦海中,将无法冲破烦恼的波浪,勇往向前,登陆涅槃彼岸。学佛的人,如果不依止寂静处,调摄身心,持戒修定,开发智慧;则犹如缺乏基础的建筑物,将无法向上发展,达到最高层次,圆成佛道。因此,佛特别在‘菩萨修行四法经’中,劝导当时己得善利的大比丘们,应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勤求佛果菩提。同时,还特别声明,末法时代,发心学佛的人,应当修学此经所说的四种法门。所以我们学佛,又想成佛,首先就要修学佛说的:‘菩萨修行四法’,缺一不可。这次为期三天的佛学讲座,我特别选讲这部经,目的就是要将这四种法门,介绍给各位,作为学佛的起步;因为这部经文字虽然短少,但其内容,却教导我们,学佛应有的目标,应有的态度,以及应有的忍耐与修持;若然我们能依教奉行,一定可以利己益人,远离魔障,成就佛道。一、正释经题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是本的总题,前八个字是别题,后之一字是通题。现在先解释别题,可分三段来说明。‘佛说’二字,显示此经,不是菩萨所说,亦不是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或诸天、或化人所说,而是‘佛说’。佛是教化主,‘菩萨’是接受教化的人,‘修行四法’是佛教导我们修行成佛的基本方法。佛是甚么?佛是已经觉悟的圣人,梵语佛陀,华言觉者。佛在世时,有一天偶然离开精舍,步向森林,最后,在一棵大树下静坐。当时有一个婆罗门教的信徒路经此地,看见佛印在泥土上的足迹,出现千辐轮相,心想,这是人的足迹吗?于是循著佛的足迹走去,看见一个相好庄严,慈威兼备的人,在树下静坐,于是上前问:‘你是天神吗?’佛很亲切的回答:‘我不是天神。’又问:‘你是天龙八部吗?’佛答:‘都不是。’‘那么,你是人吗?’‘我也不是人。’‘那你究竟是甚么呢?’佛说:‘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是由烦恼业力所生,困居三界的苦恼众生,而我,是已经断尽烦恼,解脱生死,超出三界的觉者,我应该被称为‘佛陀’。正因为佛是已经断尽烦恼,解脱二种生死,超出三界的觉者,所以不同于凡夫的不觉,不同于外道的邪觉,不同于二乘的偏觉,也不同于菩萨未圆满的正觉,而是三觉圆,万德备的大觉圣者。因此,佛字从人从弗,表示佛是从人修学而成的,但佛并不是普通的一般人。佛在未成佛之前,虽然也是和我们一样,同是在六道生死轮回中受苦的众生。后来因为接受因善知识的教导,觉悟自己本具佛性,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本觉),于是开始发菩提心,‘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始觉),如是不断进修,直至断尽无明烦恼,福慧具足,圆成佛道(究竟觉),因此佛字,又含有本觉、始觉、究竟觉的意义。古人将从人道开始觉悟、修行、直至成佛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名之为六即佛;并有人用偈颂说明六即佛的境界。六即佛是:(一)理即佛理是理性,又名佛性,众生原本具足的佛性,与十方诸佛所证的法身理体,无二无别。如华严经说:‘善哉!善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楞严经亦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可知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沉溺生死,主要原因,是迷真起妄,随著妄想分别执著,起惑作业,以至迷失理性。古人颂言:‘动静理尽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正是形容众生迷真逐妄,不知反妄归真的境界。(二)名字即佛众生本具佛性理体,虽迷而不失,若得善知识的开示教导,觉悟佛性本具,谓之名字即佛。例如:在楞严会上佛告阿难:‘汝与众生,宝觉真心,各各圆满。’阿难因此发现自己的佛性,虽迷之亦不失,即用无限感恩的心情,赞佛希有,能令他‘销除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就是从语言文字方面,得来有关于佛性本具的消息,古人颂言:‘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意思是说:众生历劫沉沦,不知反妄归真,而今因学佛闻法,始知佛性不生不灭,‘但除妄念,即如如佛。’反而悔恨自己一向迷真逐妄,蹉跎岁月,枉受生死。(三)观行即佛既然已经得知佛性本具,就应该发菩提心,勤求佛道,谋求亲证本来具足的真如自性。若想契证此真如自性,非从闻思修不可。由于多闻佛法,了解佛法,依理起行,精进不懈,念念反观自性,不贪恋诸法幻有的现象,也不执著诸法的空性,自然止息妄念,可以契证中道妙理。古人颂言:‘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四)相似即佛修学佛法的人,由于持戒修定,观行力强,就会引生无漏智慧,破除见思烦恼的障碍,依稀见到若隐若现的真如自性。古人以:‘四住虽脱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的偈颂,形容已断见思烦恼的圣人,虽证我空真如之理,但法执依然存在,未得法空。犹如眼中有毛病的人,看见虚空之中,有狂花乱舞。在菩提觉道上,位在十信。(五)分证即佛在修行的路途上,十信位满,进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觉,位位深入,破法执、断尘沙,进侵无明。若能断一分无明,即证一分法身。所谓:‘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修行至此,己经转凡成圣,亲见常住真心,事理圆融,贯通无碍;但仍未断尽最后一品无明,犹如隔纱观月,朦陇不清,故古人偈颂说:‘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眬。’(六)究竟即佛等觉菩萨,由于无功用道,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即修学圆满,二利究竟,福慧具足,三惑尽,三智圆,三德显,深入妙觉果海,究竟成就佛果菩提。故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是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此颂说明觉悟成佛,不过是反妄归真,恢复本来具足的真如自性而已,在真如自性之外,更无另一法可得,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正如佛在金刚经所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学佛的人,由凡夫开始修学,直至究竟成佛,于其中间,经历以上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背尘合觉,朝著菩提觉道迈进,因此,名之为六即佛。现在经题中的‘佛’字,是指六即佛中的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必证法身、报身、应身。佛的法身,名毗卢遮那,译名遍一切处。在有情界言,即众生本具的佛性;在无情界言,即诸法实相。古人言:‘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就是依据佛的法身而言。佛的报身名卢舍那,译名光明遍照。是由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烦恼尽,智光显的自受用身;因历劫修行的果报而得,名为报身。佛的应身,名释迦牟尼,译名能仁寂默。意思是佛综合慈悲与智慧于一身,佛以慈悲故,悯怜众生,不住涅槃,而应身无量,广度众生;佛以智慧故,不住生死,虽应迹三界,而能超越三界,如是悲智双运,永劫往返于生死与涅槃之间,说法利生。现在此经,是应身的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们说的,因名‘佛说’。佛说此经之目的,是欲令当时修行已得善利,证小乘极果的大比丘们,回小向大,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同时也希望末法时代,佛弟子们,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利兼他,亲证佛道,令佛种不断,以遂自己入世教化众生的本怀。‘菩萨’,又名菩提萨埵,华语是:大道心众生,又名觉有情。是一类发菩提心,追求佛果菩提的修行人。所以菩萨,并不是指佛教寺院中,所供奉泥塑、木刻、或纸画的形像,而是指自己觉悟,又能教化众生,令众生觉悟的人。可以说:菩萨就是实践佛教精神的救世者,也是续佛慧命的接班人,有凡位,贤位,圣位,因位与果位,各种不同的等级。凡是归依三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学习大乘经典,广修大乘法门,愿意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大道心’众生——菩萨。但这只是在开始学习阶段的凡夫菩萨而已。一定要修学至十信位满,才算是外凡位菩萨。再由十信位最后阶段,开始实习,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始名内凡位菩萨,亦即是贤位菩萨。再从十回向最后心,加功策进,断无明,证法身,登初地,始可以转凡入圣,正式开始菩萨利生的事业,实践十度,由布施的利生行业,究竟到达彼岸,然后登二地;再由二地持戒功德,究竟圆满,到达彼岸,然后进升三地;…如是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等十度次第修,十地次第证,地地断无明,证法身,继续晋升,直至十地位满,进等觉,断最后一品无明,入妙觉,圆成佛道极果,皆名圣位菩萨。等觉是因位,妙觉属于果位。果位菩萨,亦即是从佛道中再来的菩萨;如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皆是果位菩萨。地前菩萨,是浅位菩萨,地上菩萨,才是深位菩萨。今经题中所说的菩萨,是指最初发心的凡夫菩萨,以及实习中的浅位菩萨;因为深位菩萨,早已证得无生法忍,无需再劝其修学本经所说的四法。‘修行’,修是修学,修改,行是实行,是进取。我们学佛,不但要了解佛法,还要如法修行;在解行并进中,运用佛法来修正、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例如:改恶行为善行,改邪行为正行,改自私自利的行为,变为大公无私的行为;一方面努力修改自己的坏习惯,一方面积极修学大乘法门,本著慈悲济世的精神,去利己利人,谓之修行。‘四法’,是指佛劝导弟子们,要学习的四种修行方法。因为我们学佛,欲想成佛,非发菩提心,勤求佛道不可。然若想保持菩提心不失,当亲近善友,接受善知识的教导与劝勉。若想精进修行,成就道业,当修忍辱柔和行,不应轻易远离善友。特别是初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信心未坚,善根末深,更要一方面亲近善知识,以助长道心;一方面修忍辱柔和行,不致因逆境当前,退失道心,或因善知识的忠言逆耳,或因日久生厌而远离。同时还要严持佛戒,止心禅定,令自己身心寂静,身心清净;然后运用清净寂静的身心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菩萨修行的四法,该是由凡夫通往佛果菩提的管道。‘佛说’,是果上施化的圣者;‘菩萨’,是因中修行的人;‘修行四法’,是学佛、成佛的基本方法。佛是人,四法是法,故本经的别题,是从人与法立名。‘经’之一字是通题,梵语修多罗,译名契经。凡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无不上契诸佛所证的真理,下契众生的根机。以其契理故能导人心于正轨,传诵万世而不变;以其契机故可垂范天下,不因时代的转变而被淘汰;所以佛的言教或身教,皆名之为经。又经字含有常轨与法则的意义,因为佛所说的经,不止是趣向菩提觉道的常轨,亦是开示人天正道的法则。此常轨,此法则,是经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不因人类思想的转变而被遗弃,不因科学的进步而被淘汰;反之,人类思想愈进步,科学愈发达,物质愈文明,愈须要佛教的真理与慈悲,来弥补人类精神的空虚。所以面对新世纪将要来临的我们,担心的不是因科学的进步,会给佛教带来被淘汰的危机,而是担心佛弟子们,今后是否能运用佛法来领导科学,走向至善,以取消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厄运。我认为本
本文标题:文珠法师讲述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1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