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阅读》精选同步试题【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阅读》精选同步试题【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17分)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陈常青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翁同龢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两个事例。(4分)【小题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作答。(6分)【小题4】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论证了“临大事必须有静气”的道理。从你阅读过的作品中,再补充一个“临大事而有静气”的论据。(不超过80字)(4分)【答案】【小题1】(共3分)①引出论点: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②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各1分)【小题2】(共4分)①淝水之战中谢安面对胜利平心静气。②长征途中毛泽东沉着冷静屡创辉煌战绩。(各2分,意对即可)【小题3】(共6分)①培养静气需要不断历练和积累;②培养静气需要广泛阅读,汲取智慧,增长才干,开阔视野;③培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各2分)【小题4】(共4分)不设统一答案。要求:课文与课外读物中的例子均可。事例必须能够表明:临大事而有静气。(事例概括,3分;简要阐述,1分。共4分)示例一:诸葛亮面对魏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在城楼上不慌不忙,悠然弹琴,导致魏军不敢贸然进攻,不战自退,他靠的是知己知彼、成竹在胸的静气。示例二:鲁宾逊独自一人流落到荒岛上以后没有慌张,而是用28年的时间,在荒岛上建立起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他靠的是铁杵磨针一样充满艰辛的历练和积累的静气。【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说明类文本阅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将引用语与作者开篇就提出的论点“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比较阅读即可知道引用一方面是提出论点,一方面是为论点做论据。考点:引用论证点评:本题不难,这是议论文中常规的问题,学生易于理解。议论文中引用论证是常用的,以引用名言开头,一般是为了引起议论,有时在开始的议论中摆出论点。同时,引用名言本身又可做道理论据,也使文章语言生动。【小题2】试题分析:点明主要人物和事件的结果影响,概括中要抓住论点“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考点:概括论据点评:本题不难,文中论据内容清楚,易于概括。概括事例的内容,要抓住事例的主体,点明事例的要素,不需要过多的陈述。【小题3】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围绕问题,抓住“怎样培养”在梳理内容,找到相关的文字信息概括要点。考点:梳理文字,概括要点。点评:本题不难,文章短小,易于梳理。此题拟题较适当,即起到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没有给学生加大思考的力度,学生需要阅读的文字比较集中。【小题4】试题分析:补充论据,要注意围绕“临大事而静气”这一论点,要举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考点:理解文意,提供论据。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在考试中很难立即想起与“临危不乱”的事例来。论据,一要与论点一致,二要有典型性有说明力,三对论据要叙述清楚,突出论据中与论点相关的信息点。2.现代阅读玉兰花的记忆(12分)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小题1】文章第②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小题2】文章第④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2分)【小题3】文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小题4】请结合第⑦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2分)【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4分)【答案】【小题1】表示他做事细心,心思细腻。【小题2】表现了父亲希望把美好的事物带给大家分享的心愿,代表对他美的向往。【小题3】玉兰花带给人们清香和美丽,更带给人们开心和情谊。【小题4】父亲对于母亲的爱,对于生活的爱(平静而温馨的幸福)【小题5】指代“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即我所认为的所有的值得留恋的,美好的东西。启示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记叙类文本阅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第二段用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做事稳当,细致周到,第三段写父亲为邻居的着想,表达了父亲的善良。考点:人物形象理解点评:本题有难度,可分析的文字不多,人物形象不突出。阅读叙事写人的文章,不只是看故事情节,也应当对人物形象作了分析,从中汲取精神思想的养料,这才算真正地阅读文章。【小题2】试题分析:结合上一段“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一句分析,父亲是把美好的感受赠送给别人。考点:语言含义理解点评:本题有难度,此句表达的含义不确定,须有一定的思考理解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多阅读,在阅读在多思考,多分析理解,积累阅读的经验,培养语感。【小题3】试题分析:文中反复写到花香,写到父亲以花相“赠”,表达了父亲美好的心意,所以,本题应从“物”与“情”两个方面分析,花香,人情美。考点:文意理解点评:本题不难,根据文章的主旨即可理解。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问题,要与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相联系,考虑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文章的思想方面理解问题。【小题4】试题分析:从文段中“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父亲的行为可看出父亲对母亲深深的爱。考点:文意理解点评:本题不难,文中的描写用意甚明。人物的行为描写往往表现人物的情感,美好的情感总能打动人心,阅读时要关于理解文中的情愫,读出感动,读出美感。【小题5】试题分析:全文主要内容写父亲爱花送花,从这个方面理解,作者所说的“启示”自然是对美生活的追求,享受生活之美,同时也不要忘了让别人也同样享受到生活之美。考点:句子含义理解点评:本题不难,全文主旨明确,思想情感易于理解。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要运用类比联想,从一事物联想到与其同类相似的事物,如本题“花”与“人情”“花”与“生活”,运用这种联想法,能拓展思维,便于分析问题。3.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回答题(11分)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睿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小题1】“我”在姨母面前说了句轻薄话,母亲责罚“我”时,为什么“气得坐着发抖”?(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选文的开头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请问:(1)这与选文中哪句话照应?“严”与“慈”用在母亲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阅读》精选同步试题【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14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