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现状与发展 > 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影响
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影响中国医保商会西药部乔海利一、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情况当前金融危机继续升级蔓延,全球经济继续恶化,部分经济体特别是亚洲国家货币贬值,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已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据海关统计,1—3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428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1—2月为27.2%)。其中出口2455.4亿美元,同比下降19.7%(1—2月为21.1%);进口1832亿美元,同比下降30.9%(1—2月为34.2%)。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尽管降幅有所缩小,但受外部需求下降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医药属于非弹性消费产品,受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2008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486.9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出口3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0.0%;进口1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医药产品出口增速高出全国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在新世纪中,医药产品出口增速第一次超过全国出口增速。在所有医药产品出口中,增长最为强劲的是西成药和生化药,西成药全年出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1.8%;生化药出口9亿美元,同比增长39.7%。大类产品中,医疗器械类产品表现出良好的出口前景,2008年出口达到110.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1.5%。但金融危机对我医药产品出口所造成的影响已逐步显现。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以石油为代表的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部分医药产品价格顺势上扬,高昂的价格虽然有利于带高出口金额,但也抑制了出口产品数量的增长。通过海关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数量同比仅增加了12.5个百分点,大大低于2007年的23%;而出口产品均价增幅达15.6%,远高于2007年同期的1.8%。具体产品方面,西药原料药产品2008年出口平均价格上涨了35.4%,但数量却下降了4.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的增减表明,2008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额大幅上升主要是依靠价格因素的拉动,这与前两年主要依靠产品数量增加带动出口金额提高的模式有所不同。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我国医药出口增速逐月放缓,11月首次出现负增长。今年1月份出口值为24.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92个百分点,2月份出口值18.84亿美元,达到近年来的最低点,比去年受冰冻雨雪天气影响的2月还低7.53个百分点。但3月份出口值迅速反弹达至26.0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总体上看,第一季度,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继续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进出口额达112.4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同比增长3.57%,而全国进出口平均下滑了24.9%。其中,进口42.6亿美元,同比上涨10.92%,高出同期全国平均进口增幅41.82个百分点;出口69.8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挫0.45%,远远低于全国出口19.7%的下滑幅度。贸易顺差27.2亿美元,同比萎缩了9.6个百分点。出口方面,作为出口主力军的西药原料药延续了下滑趋势,第一季度出口额为37.2亿美元,下跌了8.8%。中药材及饮片类产品出口额为0.99亿美元,同比下跌了22.61%。生化药、保健品和提取物出口增速则逆势攀升,尽管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不足7%,但表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同比分别上涨67.1%、29.49%和20.74%,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料药等支柱产品出口下滑所带来的衰减。相较于前两类产品,医疗器械出口在逆势下可谓一路飘红,同比增长了9.62%,出口额为24.12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34.56%。其中,作为医疗器械类中的重要产品,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延续了去年的快速增长势头,第一季度出口额达8.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而医用敷料和一次性耗材等传统优势产品也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口腔设备与材料尽管出口额不大,但呈现出27.63%的高增长态势,值得关注。从单月出口走势来看,在经历了1、2月的小幅萎缩后,3月医药保健品出口止跌回升,出口额反弹至26.0亿美元,同比实现1.4%的增长,环比增幅高达39.6%。除西药原料和中药材及饮片外,各子类产品3月出口全面回暖。其中中药保健品和生化药出口增长十分强劲,同比分别上涨46.1%和79.4%。其中生化药的增长是因去年同期肝素钠出口减少所致;西成药和中成药也首度扭转了2个月以来的下跌态势,同比分别增长了6.36%和0.25%。第一季度,进口方面也令人振奋,与负增长30.9%的同期全国水平相比,医药行业继续逆势而上,不但将前两月2.38%的增幅扩大为10.92%。而且三大类产品均呈现出健康发展趋势,其中植物提取物更是实现了223.89%的大幅增长。具体产品方面,西成药和诊疗设备分别进口11.2亿美元和10.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2%和15.2%。合计占总进口额的一半以上。全部产品中,只有保健康复用品、中成药和医用敷料等非主流产品出现了小幅下跌,且仅占总进口额的2%,对整体进口形势影响有限。就单月而言,3月份医保类产品进口额达16.7亿美元,同比增加11.1亿美元,环比增加27.1%。除比重不足1%的中成药和保健康复用品外,其余各子类产品均保持了2月份以来的同比增长势头,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和提取物实现了141.0%和174.6%的同比增长。从环比上看,占进口额99%以上的产品都创造了两到三位数的增幅。春节长假后,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向经济实体扩张,国际经济形势持续衰退,国际订单数量锐减,但进口近期逆势回暖,充分显露出我医保市场的巨大需求潜力。从出口目的地来看,第一季度,发达国家所占我国医药出口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其中,美国仍为我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季度出口额达13.60亿美元,同比上涨7.77%,占全部出口额的19.5%。日本和德国作为我在亚洲和欧洲的最大市场也有不同程度增长。其出口额分别为6.13亿美元和4.7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4%和2.05%。其他发达国家如荷、意、英、法等出口额同比有增有减,英国超过法国成为我在欧盟的第四大出口国。其它国家出口排名和市场份额并没有太大变化。世界新兴医药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的表现不尽相同,今年第一季度,印度和墨西哥市场需求有所增长。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72%和19.10%,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对韩国、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家的出口则呈现出10%一20%的下降趋势,市场规模小幅缩水。作为新兴医药大国,印度经济体系在金融危机后期显露出优于其它国家的自我调整和修复能力,借助其人口基数大所带来的强大内需市场,印度医药经济似可能在近期回暖。二、金融危机影响医药产品出口的具体表现我会高度关注金融危机可能对我医药产品进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除进行宏观的跟踪研究和对进出口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08年第四季度开始,我会还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实地调研、发放调查表、电话询问,以及通过组织采购团组和理事会等,调查企业总数超过了200家。企业普遍反映金融危机对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影响逐渐显现,2009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将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出口订单下降较多,且长单少;二是国外客商在报价、质量、交货期、付款条件等方面的要求更加苛刻;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出口信保门槛过高,中小外贸企业获得信保服务的渠道过于狭窄;五是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我出口产品受限问题更加突出;六是一些行业质检负担过重;七是国际班轮工会在外贸运输环节收取码头作业费等多项不合理收费,加重了出口企业负担。(一)企业订单数量与金额开始下降。据企业近期反映,1-2月欧美日对我企业订单同期减少三成,也有的企业反映已签的订单外方拒绝执行。原因有二:一是因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日需求萎缩。二是部分国外客户因资金供应紧张而减少订单。此外,鉴于金融形势的不断恶化,企业担心非洲、拉美地区客户收汇风险将有所增加,纷纷表示在未获得信用调查结果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与来自这些地区的新客商签订订单。(二)延迟履约情况增加、贸易纠纷增多。合同履行和收汇方面,大多数企业都表示由于在日常合同签署过程中对出口风险控制比较严格,能够有效利用电汇付款(T/T)、信用证、出口信用保险或代理商收汇等手段规避履约风险,但部分欧美进口商为了减少亏损,故意延迟付款时间,导致贸易纠纷逐渐增多,给出口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压力和收汇风险。(三)出口收汇风险增大,加重企业经营风险。据反映20.34%的企业表示出口坏账有明显增加,38.14%的企业反映今年平均出口应收款账款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这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加大。(四)股市下跌导致上市公司资产缩水融资能力降低。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在海外上市的医药企业。如深圳迈瑞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医药企业之一,其股价已从危机前的39美元/股直线下跌到12.31美元/股,跌幅达70%,其市值也从40亿美元缩水至12亿美元。公司股价的下跌不但给投资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影响了企业通过股市的融资能力以及经营和后续研发资金的投入。(五)保健休闲按摩类产品及营养类产品将受巨大冲击。据国内一些中小型按摩器具生产企业反映,他们普遍感觉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冲击比较大,一是国外市场因金融危机减少消费引起订单减少或减小;二是企业资金紧张不敢接单,担心接单后没有足够的资金组织生产:三是产业链中的配套生产企业也因资金紧张而不愿先行垫付配套产品的生产资金,加剧了生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三、2009年医药进出口形势预测企业谨慎预测2009年国际市场需求或有下降趋势。预计2009年出口数量上升、持平、下降的企业比例基本相等,反映了行业内不同类型的企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和结果的差异。对2009年出口价格和出口利润两项调查的预测,选择下降的企业比预计上升的企业所占比例均高出近30个百分点,反映了行业内企业对短期内出口价格下滑的担忧及对2009年出口形势并不十分看好。预计2009年市场需求下降的企业达44.44%,说明2009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增速将与2008年相当,保持在4.5%-5.5%的水平,市场销售额将超过8200亿美元。此外,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美国的增长速度将放缓约1个百分点,介于1%—2%之间。国内方面,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有望保持增长。就产品而言,预计我国在传统大宗化学原料药上的优势将得以保持,特别是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等产品将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占有相当份额。原因有二:一是在部分大宗原料药生产方面,我国既有的气候、技术和成本优势明显,在国际市场上短时间内不会遭遇过多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原因之二是大部分原料药产品作为下游食品、药品工业的基础原料,相较于一般日用消费品,其市场需求具有非弹性特征。据此,如果国际市场原料药产品价格不出现非正常波动,则我国继续保持原料药的现有出口水平似不存在过多悬念。此外,医用诊疗设备和西成药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会保持一定增长,尤其是我国企业在保持现有中小型医疗器械比较优势的同时,正迅速凭借更多质优价廉的高附加值医疗设备产品和技术加大对国际高端市场开拓力度,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将导致我医药产品进出口全行业国际环境的恶化。四、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关建议(一)政策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继续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特别是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产品退税率:二是简化出口退税手续,加快退税进度,做到应退快退、应退尽退:三是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外贸企业提供稳定的汇率预期;四是帮助解决中小出口企业资金紧张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医药产品出口的信用保险支持。给高新科技的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类产品出口提供买方信贷。五是调整加工贸易限制措施,把一些技术含量较高、使用国内资源较少、就业带动能力较大的产品从限制类目录中剔除;六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势企业海外并购、参展和品牌宣传;七是减少出口检测环节,提高出口检测速度,并对企业出口检测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梳理出口法检目录,剔除已纳入药品管理的品种。免除中药饮片出口检测费用。八是加强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
本文标题: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