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文的人称声律启蒙——五微1•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鱼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清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声律启蒙——五微2•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声律启蒙——五微2•乘肥:意为肥壮的马,乘:古时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在这里指马。•玳瑁(dàimào)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和光泽,可做装饰品。•·灼灼:《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汉致太平三尺剑:汉高祖「刘邦」曾说:『吾提三尺剑取天下』。•周臻大定一戎衣:臻:达到。周武王伐纣,『一戎衣,天下大定』。声律启蒙——四支1•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声律启蒙四支2•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声律启蒙——四支3•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棠诗。•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作文的人称•常用的叙述人称有哪些?•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三人称(他、她、他们)作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作者用“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经历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用第一人称写作文,写“我”的所见所闻,像和读者在谈心,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并且易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性之类的文章里,“我”就是作者,因为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作文的人称•用第一人称,写的内容一定要是“我”耳闻目睹的,“我”要始终在场,做到前后呼应。我梦见我的体育合格了•体育课下课了,我顶着毒火火的太阳往教学楼里走,边走边嘟囔:“破体育!死体育!”忽然,一个声音在对我说话:“哎,你怎么啦?”“别理我,烦着哪!”我凶巴巴地。“唉,不就是下堂测八百吗?我能帮你。”我一惊,猛抬头,一个小个子的精灵出现在我眼前。哇,是阿蒙,我幻想中的万能精灵。“我是阿蒙,我看你平时那么崇拜我,我就想为你干点什么。这不,机会来了。我有一种万能跑鞋,穿上它,你怎么运动都不累,还能提高速度。”阿蒙侃侃而谈。我眼前一亮,“太棒了,阿蒙,太谢谢你了,回头我把馅饼店都搬回来,叫你吃个够!”我暗自高兴,有了它,星期四第五节课,我换了阿蒙的跑鞋,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向运动场。“练得怎么样?‘第一’我可给你留着呢!”“大鸵鸟”瞟了我一眼。我暗自想:你瞧好吧,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预备——跑!”我的大脑接收指令后。立即启动我的腿,我的腿后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促使它加快频率,这时我已超过了“大鸵鸟”,我回头看她,她都傻了,拼命追也追不上。而看热闹的男生都一个劲起哄,也有加油的。不一会儿,八百米就让我征服了。大家(包括瞧不起我的那位老师)眼珠溜圆,可能全让吓蒙了。我安慰他们之后,就踮儿踮儿地乘凉去了。这时,一阵铃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只听一个熟悉的责备声响起:“别睡了,快起来!今儿还得测八百呢!”我在一阵迷蒙中疑惑:我怎么在床上躺着呢?但听到要测八百,我又一阵狂抓:“我的万能跑鞋呢?”作文的人称•2.第三人称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别人事情的口吻(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她”、“他们”),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三人称的叙述。•用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的事情和人物。小猴上学•“上学啦!上学啦!”清晨,小猴背着新书包,一边欢呼,一边连蹦带跳地向学校跑去。•上学前,小猴天天盼自己快长大,快快满七岁。因为满了七岁,才能上学。啊!这一天终于盼来了。一路上,小猴想:“学校里一定很好玩,能坐电动转马,能爬大象滑梯,还能和小羊、小兔、小牛等许多同学做有趣的游戏。学校里还一定有熊猫、猩猩、鸭子等老师,我一定能跟它们学到很多很多知识,长大了像猩猩博士一样,设计出动物王国的发电站,或者当个科学家,驾驶着飞船上月球,那月球上肯定有许多更有趣更好玩的地方……•小猴不知不觉已来到了学校。跨进校门,果然学校里热闹极了,有许多同学、老师它还是第一次看见,多新鲜啊!•上课了,第一节是语文课。熊猫老师认真地在黑板上教大家学写“一、二、三”等文字。小猴趴在课桌上跟着老师学写了一遍“一、二、三、”,便得意地想:语文太容易了。“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二横,“三”就是三横,“四、五、六”不就是四横、五横、六横吗?我全学会啦!以后我当了科学家,不但要上月球去玩,而且还要上火星、金星……“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一下子把小猴遨游太空的美梦惊醒了。•第二天,语文课又开始了。熊猫老师要小猴上黑板把昨天教的“一、二、三、四、五、六”默写出来。小猴胸有成竹地走到黑板前,得意洋洋地写了起来:“一、二、三……”顺次画了21划。谁知,全班的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小猴莫名其妙地想,同学们笑什么?难道我写得不对吗?这时,熊猫老师请小花狗上黑板前把小猴写错的字一个一个纠正过来。接着老师表扬了小花狗上课能专心听讲,能把老师教的知识学到手,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小猴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想想自己上课净开小差了,脸一下子就红了。•从此,小猴吸取了教训,上课不再开小差,回家后认认真真做作业,再也没有闹出过笑话。作文的人称•作文中要正确运用人称,如果人称运用不当,就会让读者觉得混乱,文章就写失败了。•同学们在作文中常见的关于人称的错误有三种:•病例1.“我”没有始终在场。•有一篇作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大年初一上午,“我”到火车站去接从外地回来的姐姐,到了车站广场,看到了“红领巾问询处”的少先队员正在接待一位老妈妈,看那位老妈妈着急的样子,“我”便停下来听了起来。原来这位老妈妈是第一次到这里来看望她的女儿,但带在身上的地址丢失了,只模糊地记得是离火车站不远的×兴路136号。接着,文章写道:•“两个红领巾对老妈妈说:‘老妈妈,不要急,我们帮您去找。’说完,他们帮老妈妈背起旅行袋就走了。他们找了好多条马路,终于帮老妈妈找到了她的女儿。老妈妈的女儿连声道谢,问他俩叫什么名字。两个少先队员说:‘我们叫红领巾,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说完就回到了‘红领巾问询处’。”•这篇作文,有什么毛病?•当少先队员和老妈妈一起走后,“我”到哪里去了?是跟着他们一起走了吗?当然不会,因为“我”是去接姐姐的。文章里没有交代过“我”跟着他们一起去,那么,怎能看到他们“找了好多条马路”,又怎能听到老妈妈的女儿“连声道谢”以及少先队员的回答呢?作者把这些如同耳闻目睹似地写了出来,既不符合事实,又不合情理。作文的人称•病例2.“我”的最后去处没作交待。•有位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记叙“我”因为作业簿忘记带回家,晚上到学校去取本子,走进教室,看到有两位同学在抄写黑板报。文章描述了一番出黑板报的情况后,写了这样的一个结尾:•“他们抄写完黑板报,便兴冲冲回家,消失在月光底下。”•用第一人称叙述事情,“我”从事情的开始“出场”,到事情的结束,都要作出交代。•这篇作文,有什么毛病?•这个病例,就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没有对“我”的去处作出交代。读了文章结尾也使人产生疑问:文章结束了,但是“我”到哪里去了呢?显然,作者把“我”给忘了。这种毛病,使文章前后没有照应,不完整。作文的人称•3.叙述人称混乱。•例如《洗衣服》:“暑假里的一天,我洗好澡,阿姨要替我洗刚换下的衣服。我要求说:‘阿姨,你教我洗好不好?’阿姨说:‘好的。’•“阿姨教我洗衣服了。我说,洗衣服先要把衣服浸湿,再擦肥皂,擦领口、袖口和容易脏的地方,然后,用手轻轻地把脏东西搓去,最后,再用清水洗干净。•“我照阿姨讲的去洗。不一会儿,就把衣服洗好了。望着晾在竹竿上的衣服,我心里乐开了花。哈,我又学会了一样劳动的本领了!”•这篇短文写了什么呢?到底是阿姨教“我”洗衣服?还是“我”教阿姨洗衣服呢?•原来是作者在人称的使用上出了毛病,结果使文章写乱了。•你能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吗?•造成人称混乱的原因,一个是学生作文时的疏忽造成笔误,另一个是写文章时观察和叙述时的立足点随意移动。要记住:在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是一致的。范文简例——过江底隧道•我早就听大人说××江底下有一座过江隧道。水下面能开汽车,这多么新鲜啊!我真想去看看那隧道,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一天,机会来了。妈妈说要带我到她厂里去,我听了高兴极了。妈妈在江对岸工作,我正好随妈妈乘车穿过江底隧道。•那天,我们乘上车来到隧道的进口。嗬!门口还有解放军叔叔站岗呢!刚开进去时,是一条宽阔明亮的大道。往里面开,光线渐渐暗了,里面就是白天也还开着日光灯,路面也很宽阔,能并排行驶两辆大卡车。车子开得很慢,约开了七八分钟,光线又渐渐亮了起来。很快,车子从隧道出口开了出去。这时妈妈告诉我,江对岸到了。•汽车载着我向妈妈的工厂驶去,我回头看着渐渐远去的隧道口,不禁想:这个工程了不起,而建造它的人们更了不起。”一件小事——雨天送报•暑假里,我到无锡伯伯家做客。•一天早晨,我正在屋里看书,天忽然阴暗起来,接着,明晃晃的闪电一个接着一个。震耳欲聋的雷声轰隆轰隆地响个不停,不一会儿,大雨像瓢泼似地下了起来。•我放下书,两手托着下巴,不解地想:我能不能像在上海一样,每天早晨及时看到邮递员叔叔送来的报纸呢?可是,唉!这天气……我叹了口气,纳闷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嘀铃铃”,突然,从楼下传来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我停止了走动,心想:下着这样大的雨,谁还会来呢?我连忙走到楼梯口仔细一看,原来进来的是一位四十开外的邮递员叔叔。他没穿雨衣,身上那套单薄的邮递员制服全淋湿了,头发紧贴着前额,直往下淌水,挂满水珠的脸上那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裤管卷到膝盖上,脚上那双塑料鞋沾满了泥泞。他和蔼地对我说:“小妹妹,报送来了。”说着,便把一份没淋到雨的报纸给了我。•伯伯听见有人和我说话,忙走出内屋,一眼看到邮递员叔叔全身湿透了,十分过意不去,说:“啊呀!下这么大的雨,你进屋避一会儿,到雨停了再送也不要紧呀!”•可是,叔叔却摇摇头认真地说:“不用了。还有许多读者正在迫切地等着把报送去。要是送晚一步,他们都去上班了,只能在晚上读报。我身子挺结实,淋些雨没啥关系。”说完,转身就走。•伯伯急了,赶紧拿了条毛巾,追上去把他拉了回来,恳切地说:“擦擦脸上的雨水再走。”邮递员叔叔却怕误了时间,硬是不肯擦。•伯伯没有办法,只得对他说:“那把我的雨衣披上,明天带来好了。”•“不用了,我的雨衣就在车子上。”叔叔一边笑着说,一边走下楼去。•我顿时觉得好奇起来:叔叔既然有雨衣,为什么身子却湿漉漉的呢?于是我悄悄地追下楼去。一看,全明白了:原来叔叔为了不让报纸淋湿,把自己的雨衣严严实实地遮在报纸上了。•我站在屋檐下,望着绿色的自行车在雨中渐渐消失,真是心潮起伏。这时,我的耳边久久地回响着这位邮递员叔叔朴实的话语。叔叔虽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他的行动使我钦佩万分。•明晃晃的闪电还是一个接一个,震耳欲聋的雷声,还是轰隆轰隆地直响。邮递员叔叔在雨中奔驰,为千家万户递送最新的消息。•作者是用第一人称按照情节的发展顺序叙述的,但并不平铺直叙,构思巧妙,层层展开。而对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叙述和描绘确切、生动。•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可是中间插进“叔叔”和“伯伯”之间对话和动作时,“我”却没有介入。但是,读者看完整篇文章为什么仍然感到叙述十分清楚呢?这是因为作者在叙述发生在“叔叔”和“伯伯”之间那段
本文标题:写作的人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4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