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共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01-12“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使命,强力推进我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唐山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形成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全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城市第18位、地级市第4位,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全省第1位;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建设加速推进,沿海经济隆起带-2-已见雏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新机场建成通航,唐山港吞吐量跃居全国港口第10位;城乡面貌显著改观,“三年大变样”目标圆满完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建设步伐加快,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利用外资超过“十五”时期总和的两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五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快并孕育新突破,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机遇。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环境。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国家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省对唐山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市加快将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供了更大动力和广阔平台。过去五年,我们把中央精神与唐山实际紧密结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面向未来,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宏观调控步入节奏变化更快时期,宏观调控导向对我市产业格局形成倒逼机制;周边区域竞争-3-压力进一步加剧,省内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加快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化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水平偏低;城市聚集产业能力、城市功能和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增强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唐山“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基调,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目标,切实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4-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4)做好“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总体思路。推动唐山“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在总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把握和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握和处理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把握和处理好发展沿海经济与加快沿海工业聚集区建设的关系,提速沿海经济发展;把握和处理好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节能减排促转变、促调整,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格局;把握和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丰富城市功能和内涵,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把握和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把握和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通过扩大开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把握和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5-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安排;把握和处理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做好群众工作的关系,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凝聚最强大力量;把握和处理好转变干部作风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系,形成鲜明导向,激励各级干部奋发向上、大有作为。(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努力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双提升,在区域竞争中赶超先进,在省内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显著提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5%、23%和20%,达到或基本达到全省四分之一;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趋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确保达到36%,力争达到37%,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6-比重更趋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聚集产业、吸纳发展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4%。——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十一五”末全省平均水平的1.21倍和1.4倍(预计数)提高到1.26倍和1.72倍,力争达到1.35倍和1.83倍,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二、实施“两极三带”发展战略,努力构筑沿海与内陆联动发展-7-新格局(6)统筹沿海与内陆发展。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按照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点,围绕优势特色经济,发展专业化分工,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沿海优势,把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总量倍增作为全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平台,培育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率先在主导产业聚集上取得突破;以市主城区为枢纽,实施有利于资源科学配置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培育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在发展高端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制定鼓励和承接京津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快县(市)区临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进度,引导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积极推动内陆地区融入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促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形成以“两极”率先突破促“三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7)强化“两极”率先突破。“两极”包括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含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唐海县和唐山湾生态城)和市主城区增长极(含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坚持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矿石、煤炭、原油、LNG、散装货运以及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建设,推进曹妃甸港区与京唐港区协同发展,适时启动丰南港区建设,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巩固和深度拓展面向“三北”的经济腹地,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石化、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完善保税等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大港、国家-8-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和生态宜居滨海城市,到2015年曹妃甸新区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两番,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跻身沿海港口前五强。打造市主城区增长级。加快发展以高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观光、金融保险、科技与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商贸流通和房地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以及机器人、工程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率先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8)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沿海经济带包括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区、滦南
本文标题:唐山市十二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5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