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美学第三编审美形态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优美的内涵和审美特征•二、崇高的内涵•三、崇高的审美特征•四、高尚、圣洁的灵魂美•五、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优美”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崇高”概括了继承希伯来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一、优美的内涵和审美特征•优美(beautyor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于建筑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雅典娜古希腊雕塑:里亚切武士像古希腊雕塑:赫尔墨斯与小酒神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优美的内涵和审美特征•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在优美这种审美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并且,激发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拉斐尔:《西斯廷圣母》拉斐尔:《美丽的女园丁》优美的内涵和审美特征•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二、崇高的内涵•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夏特尔大教堂玫瑰花窗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的尖顶崇高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崇高风格,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教艺术。•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三、崇高的审美特征:西方美学史中论述“崇高”的审美特征:•朗吉弩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伯内特:崇高具有“某种庄严肃穆的东西”。•爱迪生:崇高使“灵魂感受到一种兴奋的静默和赞叹”。•博克: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康德:崇高是一个哲学概念。崇高的审美特征•“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崇高的审美特征•“崇高”VS“优美”•“优美”则缺乏崇高的这种深邃感。•“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境界。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当这些与某种价值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四、高尚、圣洁的灵魂美“爱比死,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还更强有力。因为有爱,只因为有爱,生命才能支撑住,才能进行。”这种精神的崇高显现于审美主体所照亮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种精神美、灵魂美本质上一种爱,这种爱,包含着生命的牺牲与奉献,造就了精神的崇高,把我们内心经验深处的那种对于宗教、神圣和艺术的珍贵而又深挚的感情保持下去。这种奇异的创造性的力量,把人生神圣化、理想化。五、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美”类似的范畴:阳刚之美阴柔之美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豪放派)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婉约派)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大江东去”(阳刚之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审美特征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壮美的景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存在一种对抗关系,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怖的情绪,但同时又在审美主体内心激起一种摆脱琐细平庸的境界而上升到更广阔境界的豪壮之气,因而感到兴奋。乐而忘之,几忘其有身。•欣赏者凝神观照,获得审美的愉悦,刹那间忘记自身的存在。阳刚之美(壮美)阴柔之美(优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vs崇高与优美文化背景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具有西方美学的优美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国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有西方美学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哲学内涵中国美学中壮美与优美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西方美学崇高与优美的关系中是没有的。
本文标题: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9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