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地级市农业经济系统工作要点
地级市农业经济系统工作要点内容目录一、根本遵循(一)把握大局(二)勇于带头(三)领会内涵二、重点工作(一)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推进强村富民一、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发表重要讲话,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准确把握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新期望,把讲话精神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把握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农业,千万不能丢了农业农村”。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问题的重要论断。农业还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要从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完整性、全面、牢固性来认识“三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不动摇,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不动摇。(二)勇于带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发达地区一定要带好头、领好向,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并要求江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快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驱动步伐,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要切实增强先行先试的担当意识,敢于带头,敢于实践,善于创新,勇于争先。(三)领会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三个加快”科学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现代农业建设“四个特征”、“三个加快”的重要内涵,深化研究,查找差距,明确方向。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二、重点工作(一)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全面完善镇村规划体系。2.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3.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4.完善农村日常建设管理制度。5.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6.努力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1.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着力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3.全力推进合作组织党建试点。4.努力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5.探索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二、重点工作(三)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推进强村富民1.更快推进“一村二楼宇”项目落地。2.更大力度帮扶经济薄弱村转化。3.更加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4.更加注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更实举措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挖掘和外延拓展,着力在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生态建设、社会治理“八个一体化”上下功夫、求突破,坚持不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全面完善镇村规划体系。2015年,重点完成三大规划的编制:①保留村庄的综合整治规划②中心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③“三优三保”专项规划重点关注:1.拟异地盘活地块,即拆旧后可复垦地块;2.原地盘活地块,即原地转升级、退二进三、退二优二地块。(一)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以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为重点。总目标:重点村庄向康居村庄转变,特色村庄向美丽村庄转变,一般村庄向整洁村庄转变。工作:①分类制定康居村庄、美丽村庄、整洁村庄的不同整治标准。②制定市镇两级财政扶持政策。③分步推进:有计划地分年度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断完善常态化管理的体制机制。2015年任务:完成2个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1个苏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和一批“整洁村”建设。(一)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①统筹整合政策。②统筹推进建设。(一)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完善农村日常建设管理制度。(1)依据村庄布局规划和综合整治规划,制定印发全市农村住宅建设管理意见。规划拆(搬)迁村庄(2)实施分类管理综合整治村庄控制村庄恢复正常翻建审批(一)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总原则:方向坚定不移、政策一以贯之、工作持续不断、方法统筹推进总目标: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建设管理,实现从单一建设顺利过渡到建设、安置和管理并重。工作:①依据刚性拆(搬)迁需求,持续推进示范小区建设,加强示范小区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管理。②精心组织,阳光操作,有序推进农户安置入住。2015年,完成安置3000户。(一)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6.努力创新农村社会治理。①重视示范小区管理创新,安置小区普遍建立党组织、社区工作站、警务室等组织机构,普遍组建业主委员会。②对安置入住人员户籍实行平移,推行居住地管理,实现安置入住示范小区社会管理全覆盖。③研究探索村公益性、公共性支出的财政合理承担机制。(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总体思路,明晰农村产权,赋予农村财产充分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强农村经济活力。1.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全面组织实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准确界定权属。(2)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理清全市二轮承包、征(使)用土地、补偿安置等情况,出台《常熟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意见》。任务:2015年上半年沙家浜镇全面完成,2015年底,确保全市完成50%以上村,2016年全面完成。(3)积极深化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拆(搬)迁村、主城区、开发区、度假区所在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股权固化改革,量化成员股份,保障成员利益。(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4)对条件成熟的村实施“撤村建居”、“撤组转户”,并推进“政(社)经分离”改革。(5)全面规范社区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建帐核算和民主管理,构建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全覆盖,并依据《章程》合理提高分红水平。(6)着力研究富民合作社成员出资、主体设立的规范和可操作方式,规避风险,保障出资人合法利益。(7)加快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①印发《常熟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②全面组建镇级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联审小组,赋予镇农经管理部门交易监管职能。③实现镇级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全覆盖。④形成市、镇(区)二级交易网络和交易监管系统。(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2.着力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1)进一步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确保“刚性底价保护,市场决定流转价格”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落实到位。引导农户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统一公开发包至本地农民为主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提升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①巩固各类专业合作社“全面体检”成果。规范财务核算,财务软件使用实现全覆盖,建立成员帐户,完善利益分配机制。②积极创建国家、省、苏州市示范合作社。③对确实难于达到规范管理的“空壳社”进行清理。④探索专业合作社联合重组,组建合作联社、综合社。推动合作社由单一生产主体向经营主体转变。任务:2015年新增专业合作社30家。(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3)积极发展家庭农场。①完善适合常熟市情的家庭农场建设标准,研究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政策。②积极引导符合条件、有意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种养大户提升为家庭农场。任务:2015年完成50家。(4)继续推进村级合作农场建设。①组织村级合作农场经营管理“回头看”活动。②制定和完善推进村级合作农场组建和健康发展的扶持意见。③开展示范村级合作农场建设活动,分别形成粮食、蔬菜、水产产加销一体、单纯生产等不同类的示范典型。任务:2015年新增30家。(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3.全力推进合作组织党建试点。①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②研究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③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强化日常服务指导。目标:努力创造出可复制推广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建“常熟模式”,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促生产发展、生产发展辅党建工作的双赢局面。(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4.努力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①建立承包土地经营权的价值评估体系和抵押偿还贷款的处置方式和机制。②探索以镇为单位设立农业小贷担保基金。③尝试农业贷款保险。④复制“小微信贷”的操作方法,鼓励农行、农商行及其他国有、股份制银行推出适合“三农”小贷的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目标: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利率高”的问题。(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5.探索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①农民宅基地确权登记办证。2015年,基本完成农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民住房确权登记试点。②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③合理控制征地范围,按照“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落实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④选择有条件的村,尝试建立农房合作社,探索多途径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机制。(三)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推进强村富民1.更快推进“一村二楼宇”项目落地。①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力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②建立和完善各镇(区)联合抱团发展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制度、财务核算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化运作。③进一步完善各镇(区)编制的“一村二楼宇”建设规划。④建立市村级财力建设项目会商会办联席会议制度,合力解决规划空间、土地指标等瓶颈制约。⑤更快推进具备条件的“一村二楼宇”项目开工建设。依据“三优三保”专项规划,对明确保留的村级财力发展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提升改造。目标:2015年,村级财力年增长率力争达到10%,村均稳定性收入达到650万元。(三)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推进强村富民2.更大力度帮扶经济薄弱村转化。①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抓实薄弱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②针对薄弱村的实际和各自优势,帮助薄弱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③依据薄弱村的区位、现状、资源禀赋等条件,编制完成薄弱村三年村级财力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加快组织实施。(三)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推进强村富民3.更加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①全面组织实施并完成镇集体“三资”清理。②理顺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加强各镇(区)农经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形成市、镇(区)、村三级管理体系。③“三资”监督管理系统。镇、村集体“三资”统一纳入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系统。升级和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交易管理系统,并实现三个系统合一。④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⑤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⑥完善“村帐镇代管”实施办法,提升“村帐镇代管”水平。(三)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推进
本文标题:地级市农业经济系统工作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1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