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一、中药的含义所谓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
一、中药的含义所谓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1、产于中国?2、草药?3、人工合成?/纯天然?中药与生活前言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二、中药学是一门科学•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中医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如果有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历史的证明:1、中药的起源:证明是先有实践后有真理。2、事实证明:具备西医不可替代的长处案例:头昏肿痈疮疡三、学习的榜样榜样1榜样2学习方法1、重视思想甚于知识理解与领悟2、有限时间内记住海量中药知识是一种超能力的训练方式疯狂重复式记忆(例李同学)伟大思想一不治已病治未病一、出处《黄帝内经》提出的一条医疗原则,“……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二、重要性例1、扁鹊三个兄弟例2、黄岗高中一未入学女生结论:1、医疗常识是治未病的前提2、治未病是生命长青的关键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学,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三、一个主体:“摄生“摄生”作为落实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主要载体,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摄生”以治“未病”与西方预防医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西方的防病之说,往往从微观看问题,较为消极,强调病原体的作用,主张生硬的外部防御,讲究卫生,如绝对的无菌、消毒等。而中医“摄生”之道,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而且注意“未病”状态的体质辨识,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措施更为积极。明“摄生”,治“未病”,要把握摄生两大法则,即:和平和通达。和平,即调和致平。和平法则,强调阴阳学说对摄生实践的指导意义,主张摄生方法和摄生过程中的阴阳调和,以达到形体协调平衡而“治未病”的目的。《黄帝内经》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托,而体内之阴阳又必须与外界阴阳的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要保全生命,保养形体,必须做到阴阳平衡,人体内外协调统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自半”、“阳气日衰”,人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也就逐渐衰老。而摄生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调和阴阳以阻止衰老,保持健康。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告诫摄生者,要“各自珍重,以保天和”。调和阴阳应该是“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以保天和”、“以平为期”正是中医摄生所要追求的境界。摄生和平法则的具体要求有动静兼养、脏腑协调、药饵调理和劳逸适度等。通达,即畅通条达,包括血脉畅通、气机条达、经络疏和、关窍通利等。中医学的整体理论认为人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的脏腑、筋骨、肌肉、经络等组织器官及其功能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而且人还与外界息息相关,既与天地自然相通相应,又同社会现实相融相感。一个健康强壮的躯体必须处在一种和畅流转的系统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应该处在一种交流沟通的环境中。可以说,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各种功能活动的畅通条达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旋律。从实践“治未病”思想的角度看,中医摄生也始终贯穿着通达法则。中医学认为人体具备像经络等复杂而精巧的通道系统,通过各种通道,吸收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使气、血、精、津、液等出入升降,濡润宣达,流通一身。金代张从正主张摄生“惟以血气流通为贵”,推崇“君子贵流不贵滞”。经络疏通,气血流畅,津液布扬,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活动有序的状态。摄生通达法则的具体要求有六腑以通为补、行“舞”以宣导精气、动摇以流通血脉、调息以畅达气机等。四、治未病三个理念: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观动态平衡观•1、天人相应观•“天人相应”,即顺应四时、顺应昼夜、顺应日月变化的观点。四时阴阳的变化,乃自然界万物发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的根本因素。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出现异常灾害,人类就会发生疾病;只有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使自身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工作时序与四时阴阳的规律相适应,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即“得道”。人与天地息息相通,天有日月,人有阴阳;天有春夏长夏秋冬更替,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生克。如此紧密的相应,就确定了人体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的外环境相一致,即春养肝以应春之生,夏养心以应夏之长,长夏养脾以应长夏之化,秋养肺以应秋之收,冬养肾以应冬之藏;一年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适应天地之气的更替。《素问》指出,一天之内阴阳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即早晨甲气初生,日中阳气至盛,日西阳气渐衰,夜半阴尽阳生。疾病也会随着这种变化呈现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特点,依据自然界的变化,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科普知识,使人们懂得“防患于未然”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就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2、形神合一观•治未病还应遵循形与神的和合,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调神与养形是统一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大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养形,主要是指脏腑、精血、肢体、五官九窍等有形机体的摄养。形体是产生神的恨本,只有健康的形体,才会焕发出充沛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只有“形体不敝”,才能“精神不散”。所谓养神,乃指凋摄精神,理顺心理。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即“失神者亡,得神者生”。在养神方面,中医学更强调心神的作用,要求做到少思寡欲,恬惔虚无,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若单纯的强调养形(即形体的活动),而忽略养神(即心理的调节),心怀邪念,志向不明,即使健康的形体也会步入早衰状态;而片面的强调养神而不重视养形,劳心过度,思虑不已,则精神也会因无强健的体魄显得疲惫不堪。•3、动态平衡观•治未病的直接效应应当是机体达到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相对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阴阳平衡是机体健康长寿的前提,滋阴以和阳、扶阳以和阴则是维持阴阳平衡的两大原则。“上工”的养生理念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疾病因素干扰情况下,祛邪也是维持阴阳平衡的积极措施,而医生的职责则是“救其萌芽”,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3、动态平衡观•治未病的直接效应应当是机体达到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相对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阴阳平衡是机体健康长寿的前提,滋阴以和阳、扶阳以和阴则是维持阴阳平衡的两大原则。“上工”的养生理念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疾病因素干扰情况下,祛邪也是维持阴阳平衡的积极措施,而医生的职责则是“救其萌芽”,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与血相互依存,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失去平衡,就会出现气血不生、不化、不行的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调理气血,使之达到不偏不依的平衡状态,亦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课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平正,长有天命。”•中医学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状态。若某脏有病,就会影响到其它脏器及其相关联的五官、九窍。《金匮要略》云:“上工治未病……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包涵有“已病早治”和“既病防变”的早期治疗思想。而“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治未病”必须明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截断疾病的转播途径。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与血相互依存,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失去平衡,就会出现气血不生、不化、不行的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调理气血,使之达到不偏不依的平衡状态,亦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课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平正,长有天命。”六、治未病5原则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3.安其未病防其所传4.掌握规律先时而治5.三因制宜,各司法度
本文标题:一、中药的含义所谓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2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