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计算机发展史2008-11-7阅读次数:128次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有人说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认为计算机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人们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把人的大脑延伸,让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正如汽车的发明是使人的双腿延伸一样,计算机的发明事实上是对人脑智力的继承和延伸。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由于计算机的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了。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要追溯计算机的发明,可以由中国古时开始说起,古时人类发明算盘去处理一些数据,利用拨弄算珠的方法,人们无需进行心算,通过固定的口诀就可以将答案计算出来。这种被称为“计算与逻辑运算”的运作概念传入西方后,被美国人加以发扬光大。直到十六世纪,发明了一部可协助处理乘数等较为复杂数学算式的机械,被称为“棋盘计算器”,但这时期只属于纯计算的阶段,要到十九世纪才有急速的发展。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霍华德.艾肯(1900-1973)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这台简称MarkI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计算)并且适应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The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40年代中期,冯.诺依曼(1903-1957)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小组,1945年设计电子离散可变自动计算机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AutomaticComputer),将程序和数据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储存在存储器中。这使得计算机可以在任意点暂停或继续工作,机器结构的关键部分是中央处理器,它使计算机所有功能通过单一的资源统一起来。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莫奇利任总设计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图中左为莫奇利)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有1.8万个电子管,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0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Business-Oriented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Translator)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新的职业,如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与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虽然晶体管比起电子管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晶体管还是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出现集成电路后,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扩大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所使用的微处理器内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可以一秒内执行60,000个指令,体积也缩小很多。而世界各国也随着“半导体”及“晶体管”的发展去开拓计算机史上新的一页。70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这一领域的先锋有Commodore,RadioShack和AppleComputers等。1981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PC)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与IBMPC竞争的Apple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FACOMM-382计算机计算机的发明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复杂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应用从国防、科学计算,到家庭办公、教育娱乐,无所不在。它的分类从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到工作站、个人电脑,五花八门。但是,无论怎样尖端,怎样高科技,从它诞生之日起,在许多人心目中它就是一部机器,一部冰冷的高速运算的机器。从ENIAC揭开计算机时代的序幕,到UNIVAC成为迎来计算机时代的宠儿,不难看出这里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计算机已从实验室大步走向社会,正式成为商品交付客户使用;二是计算机已从单纯的军事用途进入公众的数据处理领域,真正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笔记本电脑发展史中的“第一次”(组图)2006年7月27日英特尔公司发布了新一代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预示着移动计算平台的性能再次向前迈出新的步伐,在我们享受新酷睿时代更多惊喜的时候,也无不感叹笔记本电脑的进化速度之快,1981年当IBM制造了第一台个人电脑之后,在PC家族中一股便携力量逐渐形成并壮大,他就是今天的笔记本电脑,2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部PC技术发展和进步的编年史,让我们更能理解“移动”的精髓。提起笔记本电脑我想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有很形象的概念,笔者第一次接触笔记本时间算是比较早的吧,本人出生在一个致力于飞机制造的军工企业,记得当时还是95年上小学的时候,看着技术人员拿着一台东芝笔记本,型号记不清了反正超级厚,在飞机旁边忙乎半天之后,拿着5.2寸的软盘放到机房中的IBM服务器里,与家里的PC相比轻巧许多,在那个时候看来,笔记本就是一个可以让你拿着到处走的电脑,虽然没有亲自用过,但在我印象中笔记本这玩意挺高档的,不知到啥时候自己也能拥有一台。时隔十几年,现在看着眼前评测的各类笔记本,早就不能激起童年时的那种如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不过回过头来想想,笔记本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有宽屏的、有手写平板的、有迷你微型的,经历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NB王朝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机型。第一台笔记本从笔记本电脑研发之初来看,便携性是最主要的,因此笔记本是从手提式产品改进开始的。1982年11月,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计算机,重约14公斤,中央处理器为Intel8088处理器,主频为4.77Mhz,128KB内存,一个320KB的软盘驱动器,9英寸的单色显示器;应该算一台便携电脑,因为它并没有配置电池。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计算机1985,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这款笔记本电脑目前为止是媒体公认的第一款笔记本,不过很遗憾的是它也需要依靠外接电源运行,可能是它的屏幕开合设计和轻巧的体积,给他带来了世界第一的美誉。东芝的这款笔记本电脑采用了Intel80C86(4.77MHz)微处理器,256K内存,选用3.5寸或者5.25寸磁盘驱动器。这款笔记本的液晶屏幕分辨率为640X200,重量为4.1公斤。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世界第一台带电池的笔记本电脑PCConvertible1986年5月,IBM发布世界第一台可独立依靠电池驱动而无须电源线的膝上型电脑PCConvertible,重5.5公斤。便携式电脑的意义在方便携带外还在于携带在外的使用,电池是便携性的一大延伸,虽然当时所配的电池的使用时间很短,但已经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移动办公的影子了。这款IBM膝上型电脑没有著名的ThinkPad烙印,但是在不久之后,一代王朝即将诞生。1990年,电脑进入386时代,东芝紧接着推出了第一台带电池的80386便携式电脑T5200C,2MB内存,200MB硬盘,还第一个采用了彩色显示屏--10.5英寸STN彩色显示屏,分辨率为640*480。世界上第一台带TFT液晶显示的笔记本电脑在娱乐笔记本大行其道的今天,拥有一个宽屏镜面显示器肯定不是梦想,可是在笔记本的发展道路上,我们等待TFT显示器出现却是5年之后的事情。1990年T5200C开始采用STN彩色显示屏,但STN彩色显示屏技术色彩差、亮度差、对比度差、显示效果差等缺点使STN彩色显示屏不能继续担起显示屏这个重任,因此在1991年,在东芝的T3200SXC中第一个采用了TFT液晶显示,彩色9.5英寸ActiveMatrixTFT,分辨率为640×480,CPU为Intel386SX(20MHz),1MB内存,120MB硬盘。T3200SXC是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便携式电脑,相对于DSTN显示屏来说,TFT屏幕反应速度、可视角度、色彩、对比度、亮度都较高,可以提供了正常的显示效果。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提起笔记本电脑,我们就不能不提一代王朝的象征——ThinkPad,在众多商业用户和发烧友眼中,ThinkPad就是笔记本的代名词,就是最可靠的伙伴,全球ThinkPadFans达数十亿,可见一个成功品牌的号召力是如此之大,但您知道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1992年,IBM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ThinkPad700C这是IBM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700C的屏幕率先采用了当时最大的10.4英寸彩色TFT面板,同时搭载了当时最大的120MB的硬盘。ThinkPad领导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历程从此开始。黑色(外观设计)和红点(TrackPoint)自此成为ThinkPad的独特象征。ThinkPad700C获得过无数荣誉,其中包括《PCMagazine》1992年技术卓越奖和最佳系统、《商业周刊》1992年最佳产品、《PCComputing》1992年最有价值产品奖和最佳笔记本等。第一台内置光驱的笔记本PC多媒体时代的开始除了计算性能的提高之外,声、光、电的全面满足人们需要也是当时发展趋势,其中光驱的引入让我们真正迎来的多媒体时代。1994年11
本文标题:计算机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3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