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左传》崔杼弑其君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二、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三、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做进一步认识。四、对文中涉及的“大史书曰”这一细节进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孔子所编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简介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几评论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熙载认为:〝百世史家,类不出乎此法。“(《艺概.文概》)可见其语言精要已成为历代楷模。自古以来,《左传》就被当做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源头来对待。它不但包含了丰富的史料,而且文字优美生动,从春秋大事记式的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示,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学名著。《左传》之影响《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整体感知一、(1--3)崔杼弑其君。二、(4--5)晏子不死君难。三、(6)太史直笔而书。课文疏通,注重词语积累以及特殊用法。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第一部分:崔杼弑其君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讨论1-3段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明确: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人物关系崔杼齐国大臣庄公齐国国君棠姜棠公寡妻弑“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将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meì)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明确: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我们共同来学习文章第二部分问题: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第二部分:晏子不死君难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第三部分:太史秉笔直书讨论探究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且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晏子的这种举动?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也体现了其说话技巧的高超:a、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b、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而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人物性格崔杼:庄公:晏子: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知人善用,深谋远虑(留用晏子,稳固自己的地位)好色,无道,昏庸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以社稷的大局为重,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讨论探究: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启示:本文写的是齐大臣崔杼弑杀齐庄公前后的相关史实。主要分析了“晏子不死君难”一节和“太史直书”一节,使我们了解了晏子的为人和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课文小结:
本文标题:崔杼弑其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5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