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
目录胆红素的代谢与黄疸MetabolismofBilePigmentandJaundice目录胆色素(bile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绿素(biliverdin)、胆红素(bilirubin)、胆素原(bilinogen)和胆素(bilin)等。胆红素处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目录胆红素的生成1、胆红素主要源于血红素的降解•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80%~85%的胆红素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崩解衰老红细胞网状内皮细胞血红蛋白识别吞噬珠蛋白氨基酸分解或再利用血红素胆绿素胆红素血红素加单氧酶CO+Fe+++NADPH+H+胆绿素还原酶胞液微粒体目录•生成部位: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胆红素是非结合性的(未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液中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由于其结合很稳定,并且难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肾脏排出。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阳性反应。故称这种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目录NNHNNOCOOOHCOHHOHH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胆红素的特有结构赋予其亲脂疏水的性质,易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目录二、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一方面增加了胆红素的水溶性,提高了血浆对胆红素的运输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它自由通透各种细胞膜,避免了它对组织细胞造成的毒性,起到暂时性的解毒作用。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意义:竞争结合剂: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目录•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结合•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三、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泌入胆小管目录(一)游离胆红素可渗透肝细胞膜而被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胆红素在胞浆与配体蛋白(Y蛋白或Z蛋白)结合,胆红素-Y蛋白或胆红素-Z蛋白形式将胆红素携带至肝细胞滑面内质网。目录(二)胆红素在内质网结合葡糖醛酸生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部位:滑面内网质反应:结合反应(主要结合物为UDP葡糖醛酸,UDPGA)催化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产物:主要为双葡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意义: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的结合是肝对有毒性胆红素一种根本性的生物转化解毒方式。目录两种胆红素理化性质的比较理化性质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同义名称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结合未结合结合水溶性小大脂溶性大小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及毒性大小能否透过肾小球随尿排出不能能与重氮试剂反应间接阳性直接阳性目录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至胆小管,再随胆汁排入肠道,是肝脏代谢胆红素的限速步骤。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是一个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过程。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是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的转运蛋白;胆红素排泄一旦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就可返流入血。(三)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目录结合胆红素胆素原肠菌葡萄糖醛酸还原胆素氧化*过程﹡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尿胆素原﹡胆素:i-尿胆素,粪胆素,d-尿胆素游离胆红素(一)胆素原是肠菌作用的产物四、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为胆素原和胆素目录(二)少量胆素原可被肠粘膜重吸收,进入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bilinogenenterohepaticcirculation)。胆素原的肠肝循环的概念:目录五、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3.4~17.1μmol/L(0.2~1mg/dl)。4/5为游离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能力下降等因素引起血浆胆红素含量的增多。(一)正常人胆红素的生成与排泄维持动态平衡目录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粘膜、大部分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1.0-16.0umol/L高胆红素血症:﹥19umol/L隐性黄疸:17.1umol/L-34.4umol/L明显黄疸:﹥34.4umol/L种类(按血清胆红素的来源)溶血性黄疸(hemolyticjaundice)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jaundice)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jaundice)目录项目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别名间接胆红素,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未结合结合与重氮试剂反应慢或间接反应迅速直接反应水中溶解度小大经肾随尿排出不能能通透细胞膜对脑的毒性作用大无两种胆红素的区别目录当血浆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2mg/dl)时,肉眼可见皮肤、粘膜及巩膜等组织黄染,临床上称为显性黄疸。若血浆胆红素升高不明显,在1~2mg/dl之间时,肉眼观察不到皮肤与巩膜等黄染现象,称为隐性黄疸(jaundiceoccult)。目录临床上常根据黄疸发病的原因不同,简单的将黄疸分为三类:1.溶血性黄疸(hemolyticjaundice)2.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jaundice)3.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jaundice)目录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hemolyticjaundice),又称为肝前性黄疸(prehepaticjaundice)。属于高未结合型胆红素血症。此类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细胞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造成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显著增高所致。目录•原因:免疫性(异型输血)、生物性(原虫感染)、理化性(烧伤、蛇毒)、遗传性因素(地中海贫血)•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生成增多﹥肝脏最大处理能力•特点:血清非酯型胆红素↑↑•粪、尿胆素原↑•尿胆红素(-)•核黄疸目录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jaundice)又称为肝原性黄疸(hepaticjaundice)。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造成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疸。目录•原因:感染性肝疾病;乙醇、四氯化碳等损伤肝细胞;肝硬化、肝癌。•机制:①血清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分泌排泄胆红素障碍;毛细胆管破裂、阻塞、通透性增高,酯型胆红素随胆汁反流入血。•②血清非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受损后摄取、运输、酯化功能降低;酯型胆红素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BGT活性和肝细对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酯型胆红素分解为非酯型胆红素。•特点:血清酯型胆红素↑↑;非酯型胆红素↑;粪胆素原↓•尿胆素原↑;尿胆红素(+)目录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jaundice),又称为肝后性黄疸(posthepaticjaundice)。此类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系统阻塞,胆汁排泄障碍所致。目录谢谢聆听目录•原因:胆道系统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机制:胆道内压增高致:①毛细胆管和细胆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血;②肝细胞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从肝细胞的窦面质膜反流入血。•特点:血清酯型胆红素↑↑•粪胆素原↓•尿胆素原↓•尿胆红素(+)目录各种黄疸时血、尿、粪胆色素的改变指标正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1mg/dl>1mg/dl>1mg/dl>1mg/dl结合胆红素极少↑↑↑未结合胆红素0~0.7mg/dl↑↑↑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少量↑不一定↓尿胆素少量↑不一定↓粪胆素原40~280mg/24h↑↓或正常↓或-粪便颜色正常深变浅或正常完全阻塞时白陶土色目录
本文标题:胆红素的代谢与各类黄疸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7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