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药学导论》中 药 学
LOGO第二章中药学制作人:彭叶、戴明婉、刘陈、张炎姣中药学中药的性能1中药的应用2中成药的临床应用3中药学•什么是“中药学”?–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中药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又以植物为主。故历代将记载的药物的专著,多称为“本草”。近百余年来西方医药传入,为了加以区别,才将我国传统药物成为“中药”,“本草”也相应地被称为“中药学”。中药学中药的药性药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毒性四气四气•一、含义•四气亦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二、产生•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三、四气的作用•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四气•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四、运用原则•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热错杂之证——热药寒药并用——特殊用法•真寒假热之证——热药治本,反佐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寒药治本,反佐热药。五味•一、含义•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常与“四气”合称“气味”或“性味”。•二、产生①口尝而得②以药物的功效推断味道五味•二、作用•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和(调和药性、和中)•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涩:作用与酸味相似•苦:泄、燥苦能泄、燥,苦能坚阴通泄——泻下(大黄)泄—势缓泄清泄——泻火(栀子)泻—势猛降泄——降逆(杏仁)苦温燥湿——寒湿证燥湿苦寒燥湿——热湿证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知母、泽泻)五味•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淡:渗、利(渗湿利水)•涩:与酸味相似•四、气与味的关系•1、气味相同,作用相似•辛温药物:解表,散寒•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五味•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①气同味异:黄连——苦寒(清热泻火)生地——甘寒(退虚热)②味同气异:麻黄温辛薄荷凉③一气兼数味,作用广泛当归:辛甘温黄连生地麻黄薄荷五味④相同味,其个性不同,作用不同麻黄发散木香行气红花辛味行血紫苏发散行气川芎行(气血)木香红花紫苏川穹升降浮沉一、含义升浮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沉降二、作用升浮药——主上行向外因势导利沉降药——主下行向内有助祛邪升降浮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1、气味•气温热味辛甘——主升浮•气寒凉味酸苦咸——主沉降•2、与质地有关•质地轻——升浮•质地重——沉降•3、与炮制、配伍有关•酒、姜汁炒——升浮•醋、盐水炒——沉降•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jie)梗、牛膝桔梗牛膝归经•一、含义•药物作用的部位•二、源流•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以所治病证为依据•三、用药•1、本经用药:看何经的病变•2、五行用药:根据脏腑间的生克关系•四、归经理论的优点•1、便于选择用药•2、便于记忆和理解•3、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毒性•一、含义•1、“毒”即药,古代乃一切药物总称•2、指药物的偏性•3、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狭义的毒(指现在)•二、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储存、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长短,病人体质、年龄。•三、解救措施•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四、食用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碱法适宜;给药途径合理;注意病人个体差异广义的毒中药的配伍•一、七情的含义•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二、中药配伍七情——名词概念•1、单行:用单味药治病•2、相需: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3、相使:性能功效有些共性,一药为主,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疗效中药的配伍•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6、相恶:(相互抗击,降低功效,临床注意)——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7、相反:(中药配伍禁忌)——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用药禁忌•一、十八反、十九畏•二、妊用药禁忌•禁用药:剧毒,药性峻猛,堕胎较强的药物•慎用药:活血化瘀药、行气、攻下,温中的部分药•三、饮食禁忌剂量•一、含义:•用药量:指每一味味药的成人一日量•相对剂量: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与男女性别有关)•1、病情:(病势轻重,病程长短)•新病:急性病——用量宜大•久病:慢性病——用量宜小•2、年龄、体质•青壮年——用量宜大•老小弱——用量宜小剂量•3、药性•平和,质重——用量宜大•峻猛,质轻——用量宜小•4、配伍、剂型•汤剂,单方——剂量大•丸散,复方——剂量小用法•一、给药途径•口服、皮肤给药•二、应用形式•供口服: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剂、露剂•皮肤用:软膏剂、硬膏剂、丹剂、散剂、涂搽剂用法•三、煎煮方法•1、煎药用具——“银为上,磁者次之”。通常用有盖的陶瓷砂锅。•2、煎药用水:水质:无异味,洁净澄清。水量:漫过药面1寸左右(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煎前浸泡:冷水浸泡20-30分钟用法•3、煎药火候•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5-20分钟•4、榨渣取汁•5、煎煮次数:一药煎2-3次,混合分3次服用•四、入药方法(特殊方法)用法•先煎:介壳类、矿石类及含泥砂多的药等。•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取效的,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包煎:煎后药液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不良刺激以及易于粘锅的药单煎:贵重药,如人参等用法磨汁:质地坚硬药[例如羚羊角、犀角等]溶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如阿胶。泡服:不耐煎煮而药味易释出冲服:散、丹、小丸、自然汁等。服药法┌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发作前2小时服。┌服药时间┤││安神药宜睡前服。││││急性病不拘时服。│││└膏、丹、丸、散、酒宜每日定时服。││┌汤剂一般1日1剂,每剂分2~3次服。││服药法┤服药次数┤特殊病症汤剂可1日2~3剂,分数次服。│││└膏、丹、丸、散、酒之类,每日服2~3次。││┌汤剂大多宜温服。││││解表剂宜乘热服。││└服药冷热┤热症用凉药宜冷服,寒症用热药宜热服。││真寒假热症,热药冷服;真热假寒症,寒药热服。││┌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服药注意┤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服药宜避风,药后宜静息片剂。
本文标题:《药学导论》中 药 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7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