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强化练习试题【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强化练习试题【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2分)⑴既加冠()⑵俟()其欣悦⑶持汤()沃灌⑷腰()白玉之环【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B.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C.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②同舍生皆被绮绣D.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策之不以其道【小题3】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2分)()A.先达德隆/望尊B.益慕圣贤/之道C.门人弟子/填其室D.手指不可/屈伸【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小题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你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答案】【小题1】(2分)A.指已成年B.等待C.热水D.腰佩【小题2】(2分)C【小题3】(2分)C【小题4】(4分)(1)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小题5】(4分,各2分)(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2分。意思相当,答出两点即可,答对一点得一分)启示:(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2分。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出两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古今异义,指已成年。(2)动词,等待。(3)古今异义词,热水。(4)词类活用,腰佩。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小题2】试题分析:A.“反”通“返”。B.没有通假字。C.“支”通“肢”;“被”通“披”。D.“祗”通“只”。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别通假字的能力。点评: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小题3】试题分析:A.先达/德隆望尊B.益慕/圣贤之道D.手指/不可屈伸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援”(提出)、“质”(询问)、“请”(请教)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比得上)这些字词翻译准确。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小题5】试题分析:作者主要从得书之难、求师之诚、求学之苦三个方面写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优越的学习环境,跟作者相比,更应该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向作者学习,最终有所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点评:做这类题目时,联系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2.阅读《出师表》,完成第问题。(共9分)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义:(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2)【小题3】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分)【答案】【小题1】(1)宜,适当(2)身份微贱,见识浅陋(共2分)【小题2】(1)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2)这是后汉衰亡的原因。【小题3】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义”根据语境可知,应译作“恰当”。“卑鄙”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为“身份微贱,见识浅陋”。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是以”“遗”“所以”等。“是以”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固定搭配,应译为“因此”。“遗”是古今异义词,“给予”的意思。“所以”不仅是古今异义词,还是多义词,在本句应译为“的原因”。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3】试题分析:文中诸葛亮的“忠”可根据表文中诸葛亮的作为看出来,如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备战、使“兵甲”充足;出师前上表推荐贤臣;出师伐魏。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及理解能力。点评:要在审清题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加以整合概括,并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把切题的答案总结出来。注意总结要全面,可根据分值和平时的理解而定。3.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问题。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1)以光先帝遗德光:(2)陟罚臧否臧:【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翻译:(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翻译:【小题3】这三段文字体现了诸葛亮对后主哪些方面的担心?(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答案】【小题1】(2分,每空1分)答案:(1)发扬光大(2)表扬【小题2】(4分,每空2分)答案:(1)不应当过分看清自己,说话不恰当。(2)一定能帮助补救缺点和疏漏,得到更多的好处。【小题3】(3分,每点1分)答案示例:(1)担心他不能广泛听取意见,堵塞忠谏之路;(2)担心赏罚不公;(3)担心不能重用先帝留给他的忠臣。【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光”在古文中有当名词使用,如《桃花源记》中“若有光”,本句中意为“发扬”,“陟罚臧否”四个字都要搞清楚,意为“赏罚褒贬”。“臧”与“否”相对,“臧”为“褒奖”。考点:古文字词解释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比较熟悉。解释古文字词,学生总是习惯地用现代义替代古义,这是习惯问题,所以要加强古文方面的学习,培养学习古文的好的思维,好的习惯。【小题2】试题分析:“宜”,应该;“妄”,毫无根据;“菲薄”,轻视;“引喻”,引据言说;“失义”,失去本义。“裨补”,弥补,“阙漏”,遗漏;“广”,多;“益”,好处。考点:古文句子翻译点评:本题有难度,两句不太好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三点,词义,句式,语气,词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义的变化,句式要调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语气要译出,要符合句子表达的情感。【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诸葛亮所提三条建议,反向分析,一是听取别人意见问题,二是奖罚分明问题,三是使用人才问题,诸葛亮担心都是“人心向背”问题。考点:文意理解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答案。理解文章中某个问题,关键在认真阅读,搜索相关的文字信息,理出相关点,理解分析进行解答。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强化练习试题【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8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