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还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毁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9-1964.10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材料二: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农业的相对落后;4)斯大林的逝世,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项目内容农业工业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赫鲁晓夫同肯尼迪握手会面,希望和平共处。他让苏联走向世界。1957年11月7日,前苏联“斯普特尼克2号”卫星将第一个试验动物——小狗“莱伊卡”送上了轨道。1961年4月12号,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68年3月27日,因飞机坠毁去世,留下妻子和两个幼的女儿。苏共“二十大”现场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胆识过人。今天60岁以上的人对他印象很深,他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赫鲁晓夫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时,气呼呼地说了句大实话:“你们今天能罢免我,也多亏了我创建的宽松民主政治体制!”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失败。3、评价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脱离实际;3)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年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一提到赫鲁晓夫,人们立刻会想到那个把斯大林“焚尸扬灰”、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60年10月11日联合国秋季会议上,当时菲律宾大使洛伦佐·萨姆朗说苏维埃国家是集中营,赫鲁晓夫非常气愤,用皮鞋敲打桌子,大骂那个大使是“一个走狗”。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在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的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一提到赫鲁晓夫,人们立刻会想到那个把斯大林“焚尸扬灰”、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0-1982.11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7.46.34.23.31.8-2国民收入7.85.74.33.21.0-4劳动生产率6.84.53.33.1-3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0~1985社会总产值7.46.34.23.3国民收入7.85.74.33.2劳动生产率6.84.53.33.1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3、结果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执政后期,经济发展停滞,80年代经济全面滑坡。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4、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这时,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原因):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2.内容(措施)1)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2)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者;②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结果:经济领域政治领域4评价(失败原因)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4评价(失败原因)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而瓦解。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异:1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2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3败因不同,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探究活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对苏联解体的认识:2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4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1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是改革重点,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加上改革的盲目性和赫个人急躁作风失败。2)勃涅日涅夫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3)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继续滑坡,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导致苏联解体。课堂小结1、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就其实质而言,相同原因是()A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B以重工业为中心,农轻重比例失调C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2、苏联解体说明了()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斯大林模式的失败C十月革命的失败D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B3、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A4、赫鲁晓夫和勃列
本文标题: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95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