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而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广西柳侯祠始得:初始,初游;宴:快乐,安适。“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题解“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题目含义为:记述初识西山快乐游览的经历。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是代表作)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文体知识《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寄情于景托物寓志一、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二、重点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穷回溪披草而坐觉而起结合注释,对译第一段,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漫无目的游览,不知所往。生活单调乏味,心中孤寂、苦闷、抑郁。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为托出西山作铺垫2、怎样游览其他奇山异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思考:缘染溪箕踞而遨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3、第二段写西山,层次分明,你能看出吗?偶识攀登观景感悟欣喜形势高峻气象阔大急切始指异之宴饮心胸开阔快慰舒畅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融情自然,超脱旷达连串动词问题:1、本段写景体现出怎样的结构层次感?2、刻画出的西山具有怎样的特点?3、作者对西山的描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问题:1、本段写景体现出怎样的结构层次感?2、刻画出的西山具有怎样的特点?3、这样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结构:总写——分写——总结形体的大小距离的远近由近及远,视线尽处的景象间接描写(侧面烘托)“不与培塿为类”的高峻、特立从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景物的渺小来衬托西山的高而怪特衬托西山高峻的语句有?讨论:(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4)作者怎样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1)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2)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未始”与“始”结构全文。(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未得西山之前,概写泛游其它山的情况始得西山,特写西山突出它的卓尔不群心情感受游览方式醉酒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凝神观赏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比照与映衬手法的运用从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景物的渺小来衬托西山的高而怪特表现之一表现之二写作手法上的两大特色1、比照与映衬2、寄情于景,托物寓志②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③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④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欣赏品味①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此五句语句长短交错,语气急促,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上下钩连,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1)以对偶短句写无目的出游的情状,“施施”“漫漫”叠字连用,描摹生动。(3)长短句搭配,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5)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又以两个长句咏叹西山的神韵,整体对偶又错落有致,更嵌以虚词,一唱三叹,有曲折回环之美。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4)连用四字短语,整齐优美,将主观感受融入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6)长短句搭配,字词接续而又错落,有抑扬顿挫之美,写出作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西山荡涤了他的灵魂,开拓了他的心胸,开始了作者新的人生。异之:过缘斫焚登山之难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俯视--仰视山势之高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山之个性悠悠乎洋洋乎颓然就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得到了一种释放与解脱,请结合课文的第一节,分析一下,释放与解脱的是什么?又是以何种方式?游者的心境僇人恒惴栗倾壶而醉醉而卧卧而梦忘情于山水幽泉怪石山水之异态者异之怪特特立天人合一山之异态怪特特立人之异态怪特特立文言虚词积累与训练更若役,复若赋……若毒之乎?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代词,你的)(代词,你)(发语词)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余因得遍观群书。(连词,由于)(动词,趁)(连词,因而)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君安与项伯有故?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代词,哪里)(代词,怎么)(代词,哪里)岂非曹孟德之诗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语气词,表反问)(介词,在)(语气词,表感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醉能同其乐甚,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语气词,表肯定)(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感叹)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耶,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代词,代前面的美景)(助词,的)(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助词,不译)何为其然也?其皆出于此乎?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代词,它)(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连词,如果)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介词,因)(介词,从)(介词,在)施()斫()榛()衽()颢()冥()遁()蹙()岈()zhuózhēnrènxiācùyìhàomíngdùn效果检测1、读音2、字词:(一)通假字:余自为僇人(二)一词多义:而:施施而行()起而归()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通戮,遭到贬谪表修饰表承接却为:余自为僇人()不与培塿为类()故为之文以志()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异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认为成为写的代所见景色主谓之间代所见景色(三)古今异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攒蹙累积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未曾今:未开始古:重叠到一起今:积累古:这样以后今:之后(四):译句(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我自从遭到贬谪,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我的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未曾游览。
本文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0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