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讲1.自由主义思想的现代发展ppt
第三讲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现代发展19——20世纪理论与实践发展•17——18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了实践范畴,在法国发展到高潮,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列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条文中。•19——20世纪•由于实践的发展,相信与怀疑自由主义的观点同时存在。•自由主义在理论上——《自由论》•实践上——知晓权(知情权)一.约翰·密尔《论自由》1859年发表《论自由》,是世界新闻思想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和论证的集大成之作。严复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公民自由包括:一、思想和讨论的自由二、发挥个性的自由三、公民交往和结合的自由一、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在科学、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上,人民有形成、阐述和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多数人的暴政”•“运用权力的‘人民’与权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是同一的;……至于所谓人民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于是结果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假定全体人类都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李大钊:“穆勒著《自由》一书,于言论之理,阐发尤为尽致。综其要旨,乃谓‘凡在思想言行之域,以众同而禁一者,无所往而合于公理。其权力所出,无论其为国会,其为政府,用之如是,皆为悖逆。’”思想和讨论的自由的四点根据•第一点,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可能是正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第二点,纵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足。•第三点,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多数之抱持这个意见就象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第四点,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弱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只要哪里存在着凡原则概不得争论的暗契,只要哪里认为凡有关能够占据人心的最大问题的讨论已告截止,我们就不能希望看到那种曾使某些历史时期特别突出的一般精神活跃的高度水平。并且,只要所谓争论是避开了那些大而重要足以燃起热情的题目,人民的心灵就永远不会从基础上被搅动起来,而所给予的推动也永远不会把即使具有最普通智力的人们提高到思想动物的尊严。•罗莎·卢森堡(1870-1919):“只给政府拥护者以自由,只给一个党的党员以自由——就算他们人数很多——这不是自由。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不是对‘正义’的狂热,而是因为政治自由的一切振奋人心的、有益的、净化的作用都同这一本质相联系,如果自由成了特权,这一切就不起作用了。”二、发挥个性的自由•即人民在个性上有选择符合自己趣味•和需要的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自己多样•化的爱好和性格的自由。•只有培养出千百万有个性的公民,才•能形成具有伟大活力的民族。因为人的个•性与独创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其结果正象中国妇女裹脚一样,压制人性中每一突•出部分,把一切在轮廓上显有异征的人都造成碌碌凡庸之•辈”。•“那些千百年不变地固守一种旧习俗的民族必定是死•沉沉无生气的,他们在历史上也曾有过首创性,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恪守成规却使他们的民族智慧僵化了,文•化停滞不前了”。三、公民交往和结合的自由人们有自由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结合交际,只要参加结合的人们是成年,又不是出于被迫或受骗。•密尔像女人一样,以超乎想象的矜持和严肃看待周围的事物,甚至也这样去看待哲学家们:他完全没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幽默;话可能说得有点不好听,这是十足的女人气质。•------莱斯利·斯蒂芬自由主义受到冲击苏联法西斯自身失控•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和发展新闻学•法西斯的新闻思想•黄色新闻时代•西方世界将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发展成为社会责任论。法西斯新闻思想一、国家至上论国家高于一切宣传部新闻事业戈培尔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国家所有,国家控制,为国家服务人民的收音机胡根堡报团合法存在二、领袖至上论•1、日常生活的灌输•希特勒认为,宣传“就是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主义去招致信徒。”或者说是运用自己的主义、主张去影响大众、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动。••A、许愿•B、出书•C、“希特勒万岁”•“冲锋队员大步前进,我们向党旗敬礼。”2、注重形式和仪式•大型群众集会••焚书活动•火炬大游行•化妆大游行•阅兵三、种族优秀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其他种族都应当接受日耳曼民族的领导和统治。•1933年10月,颁布了《新闻记者登记法》。•“各个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必须由宣传部长直接任命;一般记者惟有符合下列条件:•(1)必须为德国人;•(2)具有公民权及管理的资格;•(3)受过专门教育;•(4)祖籍为纯种的雅利安人而未与其他各族成•员结婚者方可成为记者。•“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者:诺依曼•该理论有一个前提:“孤立的恐惧”•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严重后果,如偏执、人多势众等。•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群体心理学的一条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群体特征•1、群体往往是冲动的•2、群体还具有轻信性群体领袖的特征•群体需要信仰,这个信仰需要一位领袖来灌输。•(1)领袖的主要品质必定是•具有坚定的信念,不管这种信•念是暴行还是欺诈。•“对待群众,要像对待女人一般,因为女人心甘情愿屈从于力量,因此无需考虑群众的理智,只要打动他们最原始的感情。”•----希特勒(2)领袖的第二特征表现其勇气远远超出其才智。此外还要加强练习一些技能:比如健康的体魄;精练而又有威严的说话方式;判断简单明了,决定迅速果断。三、知晓权思想•二战之后,西方新闻界在反思法西斯主义中认为,由于新闻业和广大受众被剥夺了知悉政治情况的权利,所以独裁者才能欺骗人民,为所欲为。•1945年前后,美国著名记者肯特·库柏(KentCooper)首先使用“知晓权”(therighttoknow)这一概念。•1776年瑞典新闻法:“公开原则”•二战后,库柏首先使用“知晓权”一词。•1948年,联合国《全球人权宣言》中提出“信息自由流通”,第十九条规定:每个人有权利发表意见和作出表示。这种权利包括:不受干涉地保留意见,通过任何媒介超越国界寻找、接受和传送信息。•1966年美国颁布《信息自由法》:第一,新闻报道(以及采访)的自由,是受委托而代表人民行使知情权。第二,人民与媒体之间虽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媒体却负有人民知晓权的重托。•1980年,由世界上16位著名学者组成的联合国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对知晓权的表述:一、知晓权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固有要素。•二、知晓权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的重要前提。•三、知晓权是监督政府工作、防止出现恶劣政府的重要手段。•四、在信息时代,它是一项公众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知情权和信息公开构成一对权利和义务关系.•权利方是人民,政府则是义务方。•信息公开,主要就是指政府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向人民公开。知晓权面临的冲突:•一、与传统政治观念的冲突•二、知晓权与行政特权以及政府保密权的冲突•三、记者权利与司法制度的冲突•四、与隐私权的冲突•五、知晓权的权力义务关系问题不十分清楚案例分析1: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案——知晓权与政府保密权的冲突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现越南政府称之为: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ếnTranhChốngMỹCứuNước),为新民主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谓越共)反抗美国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共和国(南越)的战争。案例分析2:伊拉克战争中的新闻控制•国际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件•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两个文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家公约》欧文·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保证个人自我表达固然重要,同时也必须把宪法所追求的目标正确地界定,那就是拓展公共讨论的空间,从而使普通公民能够对公共事务以及围绕这些事物的各种主张的含义更准确的理解,并充分地追求他们的目标。国家可能必须给那些公共广场中声音弱小的人分配公共资源——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见。国家甚至不得不压制一些人的声音,为了能够听到另一些人的声音。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潮一、五四时期:文化自由主义思潮•徐宝璜等人的代表作和北京大学新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学的创立。•一方面将自由主义作为报业发展的理想路径;•另一方面又把自由主义所唤起的文化启蒙当作实现救亡、强国等民族主义任务的手段。二、20年代:坚持报纸独立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新闻思潮•强调经济自主条件下的报刊独立性和专业性•代表人物:张季鸾“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论及“不党”,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区之愿,在于是矣”。•论及“不卖”,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论及“不私”,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论及“不盲”,他说“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夹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成舍我•三、“九一八”——抗日战争时期:自由主义在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中处于低潮•四、40年代中后期: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政治自由主义新闻思潮代表人物:储安平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一、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年):批评书报检查制度的各种内在矛盾,揭露普鲁士新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颁布的自由主义的书报检查令实质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1842年):批评莱茵省议会中贵族等级代表反对新闻出版自由政策,反对公开议会辩论记录的种种理由,阐述了实现新闻出版自由、制定新闻出版自由法的必要性。“你知道做奴隶的滋味;但是自由的滋味你却从来也没有尝过。你不知道它是否甘美。因为只有你尝过它的滋味,你就会全我们不仅用矛头而且要用斧子其为他战斗。”马恩批判书报检查制度:1、书报检查是一种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为衡量标准的制度和法律。“它宣布我的意见有罪,因为这个意见不是书报检查官和他的上司的意见。”“追究思想的法律不是国家为它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2、检查制度自然要把所有传播内容假定为怀疑对象,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恐怖的法律。“追究倾向的法律,即没有规定客观标准的法律,是恐怖主义的法律;……国家在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制定也是这样的法律。”3、在法律程序上,书报检察官集原告、保护人、法官三种角色于一身。4、平庸的官员检查专业的作家、学者、艺术家,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5、书报检查是一种政府垄断了的非理性的批评。“新闻出版被剥夺了批评的权利,可是批评却成了政府批评家的日常责任。”6、书报检查造成社会认识的颠倒和交往道德的败坏。“政府只听见
本文标题:第三讲1.自由主义思想的现代发展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3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