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寒风吹彻》写的是西部村庄的寒冷。“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好像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刘亮程的散文中充满这类诗一样的语言,他是一位从诗转向散文的作家,因此,哲学思维能与诗性智慧相交织,形成他散文中特有的深厚与诗美素质。在这篇作品中,写到他曾将一位老人领回家中,以炉火温暖了他。但第二天还是发现那位老人已冻死在路边的荒野中。“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都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这一炉火,对这个寒冷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刘亮程用他苍凉的笔调、悲悯的情怀自顾自地书写着看到的一切。生命其实是一个偶然,那些坚持和隐忍,等待与疏离,寒与暖,充斥着漫长的岁月,走向生命之冬是必然的,我们无能为力。那些看似没用的东西我们总不愿意丢弃,不忍舍掉,一次次的整理,一次次的放回原处;甚至在像候鸟一样的迁徙是,也不忘带着这些实则没用的东西——它带给我们的也许是一个念想,也许是一次会议,也许是一个感动,那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寄托,精神的依靠。当我们回眸从前的时候,是它们牵引着我们,轻松地找到曾经的任务和场景,带给我们许多温暖。有时,就是这些温暖帮我们度过霜雪飞扬、冰冻如盖的季节。有一种悟透人生的深邃与悲凉,而这后者,是尤为感人的。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李锐1、梳理文章写作思路,概括文章主旨。第一部分:写我们取暖做饭都烧煤,因此留下了柴禾。(1)第二部分:写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而我们家的柴垛更是多得没有哪家可比。(2――3)第三部分:写梭梭柴独自过了许多年,变成一堆灰时,我们全看见了。(4――6)第1层:写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只是心理上还需要它。(4)第2层:写棱棱柴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死掉了。(5)第3层:写棱棱柴变成一堆灰时,我们都看到的。(6)第四部分:写我死时有各种传说,可我不会说,梭梭柴变成灰时,它怎么说,我也听不见。(7――9)本文主旨:本文重在描写柴禾在我们家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时我们留恋、自责而又无奈的心态。作者在柴禾逐渐变成灰的过程中有没有采取措施来挽救?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自责、无奈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示例: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示例:重在写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本文标题:柴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4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