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一、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有这样一个国家……她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她拼死抵抗法西斯的侵略,为二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她曾经全力发展重工业,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单独与美国对抗的国家,是冷战的主要参与者。她曾经是我们的师长和朋友,给过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亲切的称之为:老大哥!她就是——苏联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什么是社会主义?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1921—1927)斯大林经济模式(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材料一: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前进、再前进……”问题: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怎样的形势?材料二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争取战争的胜利材料: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后来,列宁在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多次承认一度有过“直接过渡”的思想。——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结合材料,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还有什么目的?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分配: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问题:苏俄政府是如何保证战争胜利的?内容最大限度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特点:排斥商品贸易;采用军事行政命令手段——“前进、再前进……”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⑴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⑵争取战争的胜利⑶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势2、内容:3、特点:排斥市场、商品贸易;采用军事行政命令手段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材料二: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三: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积极: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消极:损害了人民利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问题: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2、内容:3、特点:4、评价:⑴积极: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⑵消极:损害了人民利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前进、再前进……”结合视频思考:苏俄当时面临怎样的形势?苏联面临经济困难,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再退,再后退……”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特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一次勇敢的调整固定粮食税恢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排斥市场和商品贸易,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合作探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与战时共产主义相比,它新在哪里?新: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特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固定粮食税恢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排斥市场和商品贸易;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一次勇敢的调整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材料:列宁的彷徨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列宁的“退一步”指什么?“前进两步”又指什么?列宁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是“退步”。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退一步”:允许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前进两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再退,再后退……”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这种后退表明:在一个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不能离开对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的,不能简单依靠政治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不同社会制度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材料: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效?⑴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⑵经济得到恢复、政权得到巩固——“后退、再后退……”二、新经济政策(1918--1921)1、背景:苏联面临经济困难,政治危机2、内容:3、特点:4、评价:⑴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⑵经济得到恢复、政权得到巩固材料: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思考: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三、斯大林经济模式(20世纪30年代)——“加速、再加速……”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三、斯大林经济模式(20世纪30年代)——“加速、再加速……”结合教材思考: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高度集中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手段:行政手段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三、斯大林经济模式(20世纪30年代)——“加速、再加速……”思考:“斯大林体制”是如何确立的?工业化宣传画农业集体化宣传画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也有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100%13%75%243%600%1913年1920年1925年1932年1937年系列1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光辉的成就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光辉的成就美国罗斯福光辉的成就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材料二:材料一: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产业部门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210%重工业产值550%光芒的背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光芒的背后……材料一: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材料二: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光芒的背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纳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这样,资金便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材料: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比如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应该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是1卢布。甚至“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由此开始开始,市场调节这个因素被苏联大地排除出去。地方、企业缺乏活力光芒的背后……三、斯大林经济模式(20世纪30年代)——“加速、再加速……”1、背景:⑴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包围⑵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2、过程:工业化、农业化和国民经济五年计划3、表现:⑴所有制:单一公有制⑵管理体制:高度集中⑶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⑷管理手段:行政手段⑸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三、斯大林经济模式(20世纪30年代)——“加速、再加速……”4、特点:高度集中5、评价:⑴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⑵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消极⑴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⑵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⑶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⑷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计划指令计划体制僵化比例失调,人民困难农民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企业的积极性苏解体的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要按比例协调发展;分组讨论:2、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利益。3、改革必须注重增强企业活力4、制定政策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5、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课堂小结斯大林经济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直接过渡。超越生产力水平引起危机,放弃。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步过渡。适应生产力水平,后被取消。生产力发展与过渡同时。基本适应,弊端不少。日渐僵化。(探索)(再探索)(确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
本文标题: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7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