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域对策》培训课件
2014年暑期学科培训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骔岭中学王勇第一学时•一、识字与写字•问题1:初中字词教学:“鸡肋”加软肋?•(一)曾经困惑:•1、现状:字词回生现象严重•2、“鸡肋”现象:新课标的实施使得一切旧有的课程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使得原有的识字教学这一环节变成了“鸡肋”。•3、“软肋”现象:硬性加入字词教学这一环节,使得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取消又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于是许多教师便显得犹豫不决,没有认真思考应对的对策,对学生字词的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二)反躬自省•1、小学阶段学习识字与写字•伴随着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2、中学阶段学习识字与写字•机械和重复的抄写,是学生极为讨厌的•3、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的变化:喜欢→讨厌•★结果:字词的教学难度大,学生写错字情况普遍出现并且呈现上升趋势。我们在教学中的思考•一、我们对学生的识字完全不了解•从小学升到中学,学习成绩不一样,了解知识的程度有深有浅,亟待中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二、字词教学是不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1、新课改实施前•教师对字词的讲解很仔细,重视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2、新课改实施后•教师对字词的教学“一笔带过”,学生瞬时记忆效果不佳。•结果: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指导。•三、我们的识字教学是不是具有“中学特色”•宁老师的例子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告诉学生词语的具体意思,这样学生的记忆会非常的深刻。反之,仅仅对词语的字面进行简单记忆的方法是最容易忘记和混淆的。第二学时•四、从“识字”到“写字”的距离有多远•他山之石•一、做好中小学衔接•(一)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千差万别,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小学教师和家长的访问,获取有关信息。•(二)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认知要求•1、实施分层推进方案•2、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二、协调识字教学与整体教学的关系•方法:•1、单元集中教学法•专门利用一到两堂课,对本单元涉及的生字词进行集中教学。•要求:适时考虑前后照应(单元教学前集中预习,结束后进行复习)•2、情境教学法•适用于中短篇课文•具体方法:把课后生字表当中列出的字词分别找到其在课文中对应的句子,利用多媒体出示给学生,使其在句子情境中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3、设疑问难法•适用于自读或长篇课文•具体方法:在请学生自主提问时,单独辟出一个字词设疑环节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4、归纳整理法•通过师生双方的合作,找出生字词较多的课文中一些核心字词加以整理,归纳,落实此意,加强识记。•5、创造性写作法•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将它们组合起来,写一段话。三、把中学生的识字难度系数提高到应有的水平•中学生的识字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认清字形的层面上,应该结合具体课文语境进行适当加深。•四、通过有效检查督促写字正确率•可以采取默写比赛,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第一次作业•2014年7月13日•1、请解释初中字词教学中的“鸡肋”和“软肋”现象分别指什么?•答案在第一页。•2、协调识字教学与整体教学的关系有哪些方法?•答案在第七到第八页。第三学时•问题2:识字写字教学的环节设置合理分配:相时相机而动?•曾经困惑•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偏向,教学中过多的架空分析和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五花八门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而识字写字这些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却往往在语文课堂上无立足之地。反躬自省•七年级至九年级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我们往往是这样忽视语文中的“识字与写字”要求的•1、“老师,我们预习过了!”•2、你在课堂上是在情境导入之后突兀地加入识字教学吗?•3、复习时要记的字词太多了!•4、在批阅作文时你不苦恼于学生的书写太差吗?第四学时•他山之石•相时相机而动是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行之有效的原则•1、以自主识字和写字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方式往往能让这项工作如虎添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找:在通读的基础上挑出生字新词,整理成识字卡片•查:借助字典、词典独立地弄清其音、形和常见义,进而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境义。•练:每天练习50字的正楷和行书,加以互报听写、互纠失误等方式逐渐掌握内化。•测:自编一套试题,小组间抽签轮换作答。•评:由命题小组进行答卷评估,反馈识字与写字效果。•记:即有针对性地记住易错的字词,每到考前复习则有一轮系统全面的合作识字与写字强化训练。语文课”三节十步单元预习法“也是一项创新•第一节:略读——扫拦路虎。•分为四步•第二节:精读——析精彩处•分为四步•第三节:达标——摸上课“底”•分为二步第五学时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教学1、分散识字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识字与学词、学句、学文紧密结合,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改变了孤立识字的现象。2、集中识字:合作学习和预习都属于集中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应采取的对策•其一:让每名学生自由选择一种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字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字帖。•其二:利用午间时间,每天布置一张32开纸大小的钢笔字作业,学生大约花5分钟就可以完成。•其三:每周逢单双天时分别布置写一篇毛笔字和钢笔字。•其四:利用语文课教学时间,适时加入写书法的技巧•其五: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一同练习,做到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开展书法学习的途径•1、利用书法课在班级中展示优秀的书法作业•2、鼓励学生去投稿,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3、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趣,这是最关键的。观看书上《语文词语复习案例实录》•明确:语文词语的教学实际上可以显得很简单,这位教师的教学告诉我们:在比赛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快速的了解和记忆词语的意思,且印象非常深刻。第六学时•2、阅读:•问题1:文本处理,应当怎样避免程式化?•·曾经困惑•(1)以文本为依托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讲究文本的处理艺术。•(2)文本的处理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不同的文本,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教什么,怎样教,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乃至于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从文本的处理艺上,可以看出语文老师的智慧和匠心。•(3)有人错误的认为语文教学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只要有了“三板斧”,语文教学就可以实施了。反躬自省•我们认为,无论是“旧斧头”还是“新斧头”,都是一种机械的刻板的僵化的阅读教学模式,都是语文老师处理文本程式化的表现,是使语文课失去应有魅力的一个原因。•1、我们是否拿着一把“程咬金的斧头”,把文章肢解成几个“零碎的板块”?•常见的套路是:介绍作者背景——正音释词——概括内容——划分段落——分析中心和写作特点。•结果:往往导致“整体感知,感而不知”,“局部探究,有探无究”。•2、我们是否走着一条“铁铺的轨道”,使教学的流程有一个“不变的思路”?•危害:老师手上有教案,眼中无学生;脑海有思路,胸腹无韬略。教得刻板,学得也呆板。•3、我们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富有“期待的价值”?•我们对文本处理程式化进行这一番反思,认识到:程式化是形式的、刻板的、肤浅的教学表现,是语文教学乏味、低效的原因之一。他山之石•即使是教读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解读角度,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此,我们处理文本的方式、手段应该变幻多姿。•《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灵动的整合,求新、求趣、求活、更求实在的教学效益。对文本的灵动整合,有以下三个要求:•其一,用联系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文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其二,立足文本,走进去,跳出来,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努力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其三,精心取舍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巧妙安排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个灵动的过程。•效果:牵一发而动全身,揉一团而有层次,品一词而含妙味第七学时•问题2:走进文本,怎样架设一座心灵桥梁?•曾经困惑•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或深或浅的鸿沟,这往往使我们成为文本的“局外人”,使我们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背后站着的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反躬自省•破解这个难题的前提条件是:老师自己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走出文本,“跳出来”,不被某一篇具体的文章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文本。•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老师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进文本•1.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吗?•2.我们在研读文本时,深入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吗?•3.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和文本、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所在吗?•发现了隔阂所在,利于我们架设以座心灵之桥。•总之,教师只有以心灵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深刻的文本体验和真切的文本意义,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有一个真切而深刻的前提。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她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第八学时•他山之石•如果没有师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家就不可能和作者(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架设一座连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三座“心灵之桥”值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架设的尝试•第一座:“入境揽胜”之桥,这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之桥•第二座:“知人论世”之桥,这是引导师生进入作者内心之桥。•第三座:“与时俱进”之桥,这是引导师生跨越时空阻隔之桥。转益多师•阅读教学中的理想“对话”应该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流淌着心灵的清泉。•教师要起着“首席代表”的作用,在“亲吻”文本之余,还应该在架设心灵之桥上多下工夫。第二次作业2014.7.14•一、写字教学应采取的对策有哪些?•答案•二、对文本的灵动整合,有哪三个要求?效果怎样?•答案第九学时•问题3语文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孰轻孰重?•曾经困惑•一味的向“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斜。•反躬自省•分析案例:•案例一:学生之所以讲法布尔小时候的观察昆虫入迷的小故事,未必一定是法布尔的精神品质对他有什么影响,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答出了教师预设的答案。•案例二:•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而后讨论和分享各自对课文、对生活的体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我们是不是误读了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二、放弃了语文知识教学的语文课还能体现自身的特点吗?•三、语文教师如何在阅读课中体现其专业化的特点我们应该教哪些语文知识•第一、我们的知识观是十分狭隘的。•第二、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把语文课当做一门知识课,于是语文课就变成语言学课,学语言变成了学语言学•第三、由这两点决定,语文课中的知识教学主要采用知性的分析方法,而所谓训练,又变成了对知识概念的分解性操练。•第四、这个知识系统本身存在缺陷。“语文知识”的种类•1、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为什么”的知识•3、策略性知识——“如何做”的知识•语文阅读课中语文知识教学的理想境界当然不应该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第十学时•他山之石•二、在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中给语文知识的教学预留空间,使其区别与一般的阅读行为。•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内容和表达•三、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的语文知识•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没有轻重之分。•
本文标题:《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域对策》培训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9196 .html